投资者认为风险较低
在去年一项针对2011名老人的调查表明,约11.3%的老人购买过理财产品,其中有22.8%会买银行推荐的结构化理财产品,76.9%认为其风险较低。
而此次研究的样本,包括17家银行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627只产品。在长达一年的业界访谈、专家论证等后,发布评价。结果显示,约35%产品银行内部评为风险最低的一级,近60%为风险较低的二级,与消费者的印象相符。信息披露一次或两次的超过半数。13只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最高,评为五星,占2.07%,251款评为四星,占40.03%。
收益率“看上去很美”
虽然风险不高,但收益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好。比如,华侨银行的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挂钩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8%,预期最低收益率0,实际收益率为0。江苏银行“聚宝财富专享4号(结构性)1609期”,预期最低收益率为1.5%,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5%,实际收益率仅1.5%……“这种产品的结构很复杂,普通投资者很难理解。尤其是老年投资者,可能购买时只记住了15%的最高收益率,但购买后对收益率的直观感受却是2-3%。”研究人员说。
研究中还发布了一份“不靠谱银行表”,预期最高收益率非常诱人的产品,最终实现水平很低。恒生、江苏、华侨、光大、华夏等银行位于前列,预期最高收益高于4.38%(2016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的产品中,平均最高收益实现程度均在30%以下,恒生和江苏银行甚至仅为6.3%和11.2%。
产品设计应“讲点良心”
此外,专家还表示,此类产品的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包括不公布交易对手信息,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不明确,产品费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在公开信息披露时,产品说明书缺乏统一规范,信息可得性不强,不便于投资者比较。而对比英国相似产品,监管部门规定产品必须披露交易对手信息。
对此,上师大商学院院长茆训诚表示,“产品不能伤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要保证消费者最低收益,不能仅有预期区间,却没有概率。”他建议,银行应加大力度培养理财产品设计师,设计产品时应开展压力测试,尽可能做到信息公正。
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则表示:“即使合同中写明最低收益率,但消费者看重并记住的,都是最高收益率。”他提醒消费者,商业银行运作都有成本,购买时应仔细辨别。而银行也应少玩点技术,多讲点良心,对消费者负责。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