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国际上,在国内,照明设计也是一个新兴的设计门类。“很多年前,我向别人介绍说我是照明设计师,别人只以为我们是销售灯具的。好在现在,市场已经在逐渐了解和体会到照明设计在空间整体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上海栋梁照明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史乃亮,最近凭借哈尔滨大剧院照明设计,摘得灯光设计界的“奥斯卡”奖——美国照明工程协会IES设计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
此前,史乃亮还斩获了第十一届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奖的一等奖。由他捉刀的日本东京巨蛋Tokyo Dome区域夜景照明设计、杭州奥体新城核心区建筑及景观照明设计、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设计、镇江大桥公园照明设计也都被视为业内标杆。
“灯光日益成为有‘意识’的工具,一个依照我们的心情、需求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生活伴侣’。”
将在2017年4月开展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将围绕“DeLightFuL — 设计、灯光、未来、生活”(Design, Light, Future, Living)展开,内容打破设计常规,展现全新当代设计视野。而在其中,灯光设计是让设计打破常规的重要秘密武器。米兰国际家具展主席罗伯特·施耐德瑞透露,此前一直没有被人们所真正重视的灯光设计,将在未来主导建筑、空间设计的潮流。“灯光设计,也就是照明设计,将成为平衡实现与梦境之间的桥梁,它是人们追求真实而理想的生活的一种演化。”
灯光该如何设计?如何避免令人头疼的光污染?什么样的灯光设计才能做到人、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史乃亮以他的多年的灯光设计经验,向人们阐释了灯光设计师们究竟如何玩转一场场牵动人心的光影游戏。
建筑的二次设计
“完美的照明设计,在功能、情感、社会性、艺术性、匹配度,确实缺一不可。在各方条件限制下,如何取舍、如何取得平衡也是判断设计师水准的关键。”史乃亮坦言,照明设计其实是对建筑本身的再创作。对于优秀的建筑作品而言,优秀的光影运用能在夜空间中挖掘提炼建筑更深层次的逻辑及含义。
史乃亮的团队在打造哈尔滨大剧院的照明时,正是遵照了这种原则。“哈尔滨大剧院的照明设计挑战在于,其建筑设计风格上有别于传统,建筑师秉持‘自然主义’的理念,勾勒的多是由自由曲线,造型非常随意。但这种随意中又蕴含着自身的结构逻辑和节奏、韵律。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捕捉这些信息,真正读懂建筑。”
哈尔滨大剧院矗立松花江北岸江畔,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铝质板包裹,与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融为一体。张力十足的曲线正如同积雪在凛冽寒风下的塑形,在风力吹刮下生出波纹和裂带。经过实地勘测,理解了建筑师的意图之后,史乃亮他们设定了“暗中有明”的设计思路制——在保证使用功能光的前提下,实现用光塑形,用色温辨空间冷暖,用光带引导视线流动的诗意化表达。他们决定采用造型的光,流动的光,浮起的光,溢出的光四种用光概念来阐述建筑布光的逻辑。
得益于沼泽地有效缓冲了城市对大剧院建筑的亮度影响,史乃亮刻意降低投射照度,投光的面积被控制在建筑的60%的表面面积上,其余的留给了影子。暗处的建筑面与边缘也承担了体型与轮廓的塑造,最终,整个方案以光影互衬的方式勾勒出建筑的线条。之后,史乃亮对局部天际线投光再略做加强,暗示建筑对外部开放的天庭空间的存在。
刻意“留黑”以及低的投射照度更好的加强了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展现出特有的含蓄朦胧之美。而在人流的动线部分,史乃亮使用了室外与室内呼应的光带设计。走廊中,具有进深感的光带触至地面,与地面矮墙或扶手的光槽相连,流动拖曳直至远方。大剧场的前厅有拱起的窗洞与室外相连,像眼睛一样,光带在此处与室内空间呼应渗透。天窗玻璃幕结构似水晶体,史乃亮用内侧光强化这些突起的部分,从外侧看犹如璀璨剔透的冰晶,在朦胧隐约的建筑轮廓中成为点睛之笔,仿佛是灯光在空间里谱写了一首诗。
事实上,史乃亮这种顺势而为的灯光设计亦符合东方人的内敛有序、收放自如的设计之道。IES对史乃亮所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照明的评价也是如此,评委会认为他用灯光将东方民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娓娓道来,用光作为载体诗意化地展现出东方文化特有的含蓄和内化的张扬,传递出经典的东方气质。
塑造完美夜空
日本著名设计师、有着“设计哲人”之称的原研哉曾经说过,如果设计师在设计光亮,那么其实他也在设计黑暗。史乃亮对大师的观点非常认同。十几年前,他在意大利旅行,发现灯光之下,罗马斗兽场的夜景竟比白天更有魅力。“没有光,我们无从了解世界。白天的世界在阳光普照下一览无余,而在黑暗夜晚的世界如何呈现,则由照明设计来决定。”
从过去的火光、烛光到今天的白炽灯、LED技术,是由人,而不是天来决定夜晚的城市空间是什么样的。“从没有光的世界为原点,我们思考哪里需要光,采用什么样的光,施以何种色彩,给予多少强度,最终用光指引人的行为,进而逐步构筑出完整的夜空间。”在不同的设计师手中,夜晚的世界也不同。史乃亮认为:“如果太阳赋予了白天世界唯一的风貌,那照明设计则能够赋予夜晚世界多个迥然不同的呈现,这也是我们照明设计工作最大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和哈尔滨大剧院的照明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镇江云台阁的照明设计。和大剧院的现代建筑风格不同,云台阁是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筑。由于气场特殊,古建对明与暗的对比,阴与阳的结合要求更高。史乃亮在捉刀这个项目的设计时,果断摒弃了国内常见的照亮屋顶的手法,而是让屋顶保持黑暗。灯光主要用于表达屋檐下的空间,屋檐下的斗拱,立柱,椽子等木结构。实际上,这些部分都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所在,需要被突出。屋顶的黑暗和屋檐下的光明再次形成了阴阳对比,实际看起来,这样的效果比整体照亮建筑更富有节奏感,空间层次也更饱满。而在景观部分,由于云台阁坐落在山顶上,史乃亮和他的团队采取了“旁敲侧击”的设计策略。他们把山顶的植被照亮以烘托云台阁,山体的中段部分刻意保持黑暗,而山下再衬以西津渡古街区的灯光,通过明—暗—明的节奏强度,勾勒出山底万家灯火仰望空中楼阁的画面。
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史乃亮认为,灯光设计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观察问题。照明设计师对建筑所处的城市,对项目周边的环境,对当地的人文都需要有更好的认识。“在一个城市中,各种建筑景观参差不齐,美与丑,好与坏,新与旧,在阳光下暴露无遗。但有了黑暗的庇护,在塑造夜空间时,我们则应该献美藏拙,体现表达美好的,把丑的部分埋藏在黑暗中,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观感。”他表示,照明设计最终目标就是整座城市打造完美的夜空。
另一方面,照明设计工作巨细靡遗。尽管现在设计软件技术今非昔比,但在现场,安装多少灯具、灯具次序如何摆放、灯光切入角度、灯功率色温等,史乃亮和他的团队仍然坚持用最原始的办法,像手工匠人般不断调试,直到确定最佳的效果。“实施过程中的调光涉及到对亮度的现场判断,人眼对不同亮度的感受随时间有自适应的调节功能,有时会影响对实际亮度对比的判断,这时还需要借助相机等工具的屏幕显示来帮助客观判断相互的光比关系。”工作之余,史乃亮经常去海外考察那些优秀的经典照明设计作品进行夜景考察。“虽然身处信息时代,在各种渠道上都能获得相关信息,但是对于照明的视觉观感是照片和文字所不能传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