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应上升国家战略
中国汽车发展60多年来,大而不强,汽车强国一直是国人和整个产业的追求与梦想。今年4月末,一项历时一年多,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绘制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蓝图的重磅政策《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终于出炉。至此,汽车强国梦终于有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从顶层设计看,汽车强国理应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首先,汽车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一是具有巨大的产值;二是能够创造庞大的就业机会;三是具有强大的上下游产业拉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性、关联性和带动性是其他制造产业无可比拟的。
其次是紧迫性,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把打造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汽车业在发达国家强势回归,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重塑,从而使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汽车产业需要快速地提升竞争能力,亟须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型升级。
再次是面临全球资源、能源与环境的约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依存度逼近60%,石油依存度已经占到85%,柴油占到45%以上,国家能源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国家防治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汽车尾气平均排放量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中国已超乎常规速度迈入汽车社会,汽车带来的问题更显严重,如大中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等。正确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将促使汽车产业和社会更大的进步,以上都要求政府部门尽快制定汽车强国战略。
做大做强中国品牌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目标,核心要义是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要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要占营业收入的6%,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水平,中国品牌汽车在全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由20多万辆暴增至2800多万辆,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一批中国自主品牌全面崛起,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上迅速成长和提高。然而汽车产业真正的强大,并不是简单的规模增长,而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也不是浅层面的改革开放,而是顺应新形势调整产业政策、政府职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开放水平;更不是做别国的技术附庸和加工车间,而是持续的自主创新。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解读《规划》时,对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强化基础能力、贯通产业链条体系;突破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提升质量品牌、打造国际领军企业;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这六项任务彼此息息相关,特别要将创新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主引擎。总之,建设汽车强国任重道远,不是你喊强就能够强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自主,自主才能自强。只有拥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再加上实际措施、政策的支持,我们才能把汽车大国一步步变为汽车强国。
两大赶超的突破口
在4月举行的2017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国品牌汽车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的探索和尝试,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加速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希望。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绩显著,支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这两个方向有望成为抢占先机、发展赶超的突破口。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建立了结构完整、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下一步,《规划》提出要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6个创新链进行协同攻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要占汽车产销20%以上。
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车企都发布了各自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众多互联网和新兴技术企业也纷纷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布局初见成效。此外,《规划》提出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分阶段、有步骤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稳步扩大试点范围。《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车市将会保持不低于GDP的增速增长,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加速跨界融合,带动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发展,正是《规划》全面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汽车产业的深刻影响后,开出的一剂“良方”,为中国品牌汽车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