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年收到26本(张)献血证~~~
20年收到26本(张)献血证~~~
20年收到26本(张)献血证~~~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收到26本(张)献血证
这个全科医生有点酷
左妍 王亚东
■ 陆海峰总会在节假休息日,抽空去爱心献血屋捐献爱心王亚东 摄
  在闵行区有位40岁的全科医生,坚持献血20年,无偿捐献全血6次累计2200毫升(间隔期6个月)、血小板60次81人份(间隔期14天)。他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3次荣获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等荣誉。他,就是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医疗的副主任陆海峰。

  陆海峰,上海人,中等身材,话语不多。6月2日午间,陆海峰赶到梅陇爱心献血屋成分血采集室,再次捐献出双份血小板。他告诉记者,1997年第一次献血,那时他刚踏上工作岗位,体会到临床用血的紧张,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份鲜血对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他决定身体力行参加献血,并坚持了下来。

  2008年4月12日,陆海峰在梅陇爱心献血屋捐献全血时,了解到血小板采集过程及知识,决定参加血小板捐献。此后,他成了一名血小板的固定捐献者,总会在节假休息日,抽空去捐献爱心。

  当被问及家人是否支持时,陆海峰说:“一开始的确有些顾虑,怕妻子担心,我专门选择夜班后的休息日赶去捐献血小板,然后像正常下班一样回家。”后来,陆海峰的妻子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不但没有责怪他,自己也主动加入了献血救人的队伍。

  20年来,陆海峰收到了整整26本(张)无偿献血证。他用无偿献血诠释自己的社会责任,献血也成为他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医生,我深知血液对临床救治的重要性,何况目前没有血液替代品完全取代人类血液。”陆海峰说,2005年他还申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式重新点燃患者生命的希望。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王亚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80后90后成申城献血“主力军”
这个全科医生有点酷
新民晚报要闻A04这个全科医生有点酷 2017-06-14 2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