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峰,上海人,中等身材,话语不多。6月2日午间,陆海峰赶到梅陇爱心献血屋成分血采集室,再次捐献出双份血小板。他告诉记者,1997年第一次献血,那时他刚踏上工作岗位,体会到临床用血的紧张,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份鲜血对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他决定身体力行参加献血,并坚持了下来。
2008年4月12日,陆海峰在梅陇爱心献血屋捐献全血时,了解到血小板采集过程及知识,决定参加血小板捐献。此后,他成了一名血小板的固定捐献者,总会在节假休息日,抽空去捐献爱心。
当被问及家人是否支持时,陆海峰说:“一开始的确有些顾虑,怕妻子担心,我专门选择夜班后的休息日赶去捐献血小板,然后像正常下班一样回家。”后来,陆海峰的妻子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不但没有责怪他,自己也主动加入了献血救人的队伍。
20年来,陆海峰收到了整整26本(张)无偿献血证。他用无偿献血诠释自己的社会责任,献血也成为他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医生,我深知血液对临床救治的重要性,何况目前没有血液替代品完全取代人类血液。”陆海峰说,2005年他还申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式重新点燃患者生命的希望。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王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