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去伊豆半岛旅行,想领略一下春意阑珊时的美景。伊豆半岛位于日本静冈县东部,在飞机上向下俯瞰,伊豆半岛宛如洒落在大海中的一颗珍珠。
我们从清水港摆渡,到了骏河湾,夜宿温泉旅馆。翌日沿着树木葱茏、花香正浓的林间小道,找到一幢民风古朴的旅馆——汤本馆。这幢二层楼的温泉旅馆,看似普通寻常,但门口有一块木牌:文豪川端康成创作《伊豆舞女》的地方。
众人一见,顿时欣喜若狂,感谢此行的领路人阿亮。阿亮是中国大连人,出生于日本,幼年回到中国读书。阿亮现在是丽星观光旅行社总经理,他知道我要寻觅川端康成的写作之地,特意安排我来此一游。
我们走进汤本馆,这家二层楼的房子掩映在一片苍翠新绿的丛林之中,粉墙灰瓦,棕色的格子门,门前挂了白灯笼,灯笼上有:“秘境”两字。我走进去一看,墙壁上挂满了川端康成创作的《伊豆舞女》电影剧照,《伊豆舞女》前后由吉永小百合、美空云雀、山口百惠等著名日本影星担任主角。在墙上的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川端康成自己的生活照,他获得的奖状与金色的奖牌,还有他的手稿与创作这部小说的外景照片。
川端康成于1926年在伊豆半岛旅行时,住进这家小旅馆内创作《伊豆舞女》,小说表现了少男少女初恋时那种朦胧而纯真的感情,一位19岁的高二学生为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与苦闷,去伊豆半岛游览,他在旅途中偶遇一位小舞女阿薰,从一件件寻常小事中,让他与她不由自主地热恋而最终分手。这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26年的《文艺时代》杂志上,不久即引起轰动。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坛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100多篇小说,他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动。28岁时创作的《伊豆舞女》是其代表作,他除获诺贝尔文学奖,还获得德国、法国与日本的文化勋章,1972年他突然以口含煤气管的形式自杀,卒年73岁。
汤本馆的第一代女老板安藤当年曾像母亲一样照顾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不仅在此完成了《伊豆舞女》,而且他许多名作也诞生在这个四榻半的房间内。昭和33年,伊豆经受大台风袭击,汤本馆被大水淹没,第一个来安慰安藤的正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逝世后,他住过的汤本馆便成了伊豆半岛最负盛名的观光景点,目前安藤的第三代人正经营着这家乡村旅馆。据介绍,许多作家旅行到此,都不去投宿大宾馆,而选择在这个乡村小旅馆住上几天,不知为感受艺术氛围,还是怀念川端康成。
另一个引人注目处是川端康成当时常去的河津樱花的发源地。我在阿亮的引领下,也沿着川端康成当年创作《伊豆舞女》走过的山路寻踪而去。
粉红色的樱花已大半凋谢,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辰光,不过,翠绿的山林、清澈的溪水与温泉氤氲的氛围,让我仍然感受到一种静谧之美,一种旷野怡然之趣。
我走着走着,花径上有两座石像,《伊豆舞女》中的男女主角并肩站在那里,旁边的小木牌上标明着40年间前后六次被拍摄成电影的男女主角的名字。湿润的山风有点儿浪漫,有点摧动思潮奔涌的恍惚感……我终于走到大瀑布前,那里又有《伊豆舞女》的石雕像,许多旅行者都在雕像前留影,他们仿佛也在寻找自己的童话,这个清纯美丽的故事在唤起每个人埋在心底的那段初恋的童话,在石凳上坐一坐,看一看连绵起伏的远山,听一听飞溅轰响的瀑布声,那水花仿佛在人的心头震撼,我低下头去,见到一朵嫩黄的野花,还有石壁上的青苔,那浓绿幽深得很有诗情画意。我就在伊豆舞女石雕前坐了好久好久。
伊豆半岛的旖旎风景,真是无话可说。它的山并不雄伟,水也不那么浩瀚,但这里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留恋之地,或许是让人有些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