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除了在汉堡举行的G20峰会,吸引国人关注的,大概要数在波兰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青海可可西里毫无悬念地进入今年的《世界遗产名录》,但大众或许不知道的是,因为开场就爆发的一场“火爆较量”,可可西里的入选被整整推迟了2个小时。
本次会议刚开场,巴勒斯坦根据《操作指南》第161条“紧急申报”程序,把“希伯伦老城”申遗列为第一项申报项目,由此引发一场“混战”。
“希伯伦老城”是何许地方?它位于约旦河西岸,有“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共同的圣地”之称,“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故事”,换句话说,目前“名义上由巴以共管,实际上被以色列控制”的希伯伦每一次被提及,都会牵动各方的敏感神经。以色列认为,一旦“希伯伦老城”由巴勒斯坦申报成为世界遗产,巴方将在老城今后的对内管理和对外宣传中占得先机,因此坚决反对。之前巴勒斯坦数次邀请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都被以色列拒之境外。
由于巴以均不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因此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无论是事先做足了“游说”工作的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还是根据“程序正确”原则据理力争的巴勒斯坦及其支持者,围绕着是否将“希伯伦老城”直接列为世界遗产,展开了一场白热化的争夺,最后大会主席甚至只能苦苦哀求两位代表,让他们能正常开展组织投票的工作。
最后,21个委员国逐个上台投票,“希伯伦老城”以12票支持、3票反对、6票弃权被直接列为世界遗产,以色列代表愤然离场。
了解完整个始末,不禁感叹,当今世界,影响力的争夺,早就从政治、军事力量,转变为文化渗透、舆论传播等话语权的争夺。这次,要不是有熟谙大会规则的黎巴嫩、古巴等委员国台前幕后支招,单凭巴勒斯坦要想“斗赢”有东道主波兰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大国以及多个有影响力的NGO撑腰的以色列,几乎毫无可能。
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也遭遇到一些不公待遇,我们是否也有一批在各色国际组织任要职、熟悉各种“游戏规则”、同时交到很多国际盟友的有志之士呢?或许,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