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小确丧”的背后
长余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如今,曾经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不知何时起变成了“小确丧”,甚至有人称之为“丧文化”: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地活下去的颓废心态。

  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媒体担忧,舆论大多规劝年轻人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要落入颓废虚无的境地。这的确是一番好意,但其实也不必对“丧文化”的一时流行过于忧虑。

  如果认真梳理当前流行的所谓“丧文化”,可以发现,其实不少年轻人喜欢的“丧”,和外界对于“丧”的解读,有着微妙的区别:最明显的一点是,其实“丧”不等同于负能量,“丧”也不意味着绝望,而大多是作为一种自嘲和排解压力的方式。

  当然,也并不是说“丧文化”不需要关注,“丧文化”的萌发的确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

  不久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他在韩国教学,韩国学生跟他谈过一个体会:以前,韩国年轻人都不喜欢日本的音乐和电影,觉得里面所谓的青春残酷物语都轻飘飘、病恹恹的。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都喜欢了。因为在这十年里,城市的发展、汽车社会的到来、生存的变化,使人一下子体会到那里面的孤独、感伤和漂流。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也的确面临着他们的父辈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孤独、渺小感、无力感也并非无病呻吟,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变成心理问题甚至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背后问题,或许才是社会应该真正去了解、关注和关心的。(长余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别把申遗变成生意
“游戏规则”
“小确丧”的背后
历史与戏说
变脸
博物馆要靠质量和特色取胜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小确丧”的背后 2017-07-11 2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