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热播,口碑呈“冰火两重天”。支持者称之为匠心打造的“良心剧”,批评者则认为该剧“有明显历史错误”“人物塑造脸谱化”“洗白司马懿家族”。
争议虽多,却有一个共识:此前的艺术作品中,较少关注身为军事家、政治家的司马懿,多是将他作为烘托诸葛亮、曹操等的配角,《军师联盟》首次以司马懿为主人公,提供全新视角,讲述三国故事。
因为艺术创作,火了一个历史人物,并非个例。之前,《芈月传》就曾“捧红”春申君黄歇,一时间除了“上海简称‘申’源自春申君”为人津津乐道,别名为“黄歇浦”“春申江”的黄浦江,更是被自然地理解为黄歇开凿疏浚,言之凿凿。
近日,采写本报“阅读上海100胜·滨江十景”时,采访的几位文史专家均感叹,这大概是对黄歇、对黄浦江最大的一个“误解”。黄歇生活的战国时代,上海约以今松江和青浦为限,再向东便是大海,因此黄浦江是由春申君主持开凿的说法,明显不符历史。此外,有据可查,黄浦江的疏浚和扩容,归功于明初夏元吉、叶宗人等。
如何看待历史剧、历史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近日,葛剑雄教授的一篇《谁会傻到通过游戏学历史》(原题为《历史的真实与真实历史的传播》)在网络热传,指出“对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戏剧、民间艺术,只要价值观念正确,对其人物、情节、贬褒就不必当真。只要它们有文艺价值,对民众有吸引力,就可以与真实的历史并行不悖。”
确实,艺术作品只是一个窗口,不能因为生动逼真,就把“野史”当“正史”,公众走近历史,更多功课还在“剧外”。想了解司马懿,去读《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想熟悉黄歇,去看《史记·春申君列传》,而不是听信“戏说”“演义”。
对于剧方,尊重历史是创作前提,人物有名有姓,不能张冠李戴、凭空杜撰;对于观众,艺术作品是一种“加工”,更是一种“再造”,莫把故事当事实;对于相关部门,则更应思考,如何寻找一种雅俗共赏、动静相宜的方式,传播与弘扬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