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市里已经明确,万体馆及周边区域要改造为徐家汇体育公园,真正还体育功能、还公共空间功能。上半年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拆违和商铺清退,把与体育不相关的功能去掉。拆除了东亚展览馆、奥林匹克宾馆,并完成了主要商户清退,下半年将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徐家汇体育公园的规划方案已经公示,按照专业性体育赛事和群众化体育健身相融合的原则,以完善功能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将保留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体育大厦四栋主要建筑,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未来这里将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既有户外运动设施,又有休闲绿地,还有大型专业体育场馆,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成为上海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和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
问:徐汇滨江很漂亮,现在遛狗的人越来越多,希望能加强管理。
答:徐汇滨江是黄浦江两岸成片可开发面积最大的区域。围绕建设“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目标,我们坚持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努力打造最开放、最便捷、最绿色、最具魅力的开放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随着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的推进,到滨江休闲的市民越来越多,对滨江地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运营管理上也在作积极探索。比如设置了志愿服务中心、跑步驿站等便民设施,为游客和跑步爱好者提供休憩、淋浴等配套服务。针对遛狗的市民,我们在龙美术馆旁边特别开辟了一片专属遛狗区域“萌宠乐园”,面积2500平方米,按大型犬、小型犬划分区域,并免费提供清理工具,实现犬只集中化管理。同时,我们正在制定《文明养犬公约》和《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犬类管理办法》,通过制度规范、专项整治以及宣传教育,引导大家依法养犬、文明养犬。
问:我家住黄石路,附近一条河道常年黑臭,我们听说即将整治,不知道进展如何?
答:您提到的河道是机场河。徐汇共有42条河道,其中8条黑臭河道,去年整治了2条,今年的任务是完成剩余6条整治。机场河虽然没有列入8条黑臭河道,但42条河道每条河都有“河长”,也制定了“一河一策”方案,机场河近期就将进场施工。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我们将以源头截污治理为重点,全力抓好河岸拆违、直排口封堵、雨污混接改造、底泥疏浚和生态修复等工作。目前,6条黑臭河道治理总体进度完成70%,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巩固治理成效。下阶段,我们还要制定水环境治理中长期规划,实施景观提升工程,努力打造更多“清水走廊”“水岸绿廊”。
问:今年小区环境改善了不少,我们打心底里感谢政府。但希望能够保持下去,不要成为“一阵风”。
答:您的希望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是上海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徐汇937个住宅小区已全面推开综合治理,今年目标是600个小区达标,其中250个小区成为示范。我们总的思路是拆建管治并举,在综合上下功夫,在治理上见成效。一方面,通过“拆”和“建”改善硬件环境,制定“一小区一方案”,集中力量解决好居民关切的“痛点”,共推出829个硬治理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目前,预算在50万元以下的项目已基本完成,50万-200万元的项目已完成80%,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将在三季度陆续开工。另一方面,通过“管”和“治”增强社区各方的治理意识,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微治理”“自治理”等自治共治新模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着力打造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徐汇范式”。
问:近来拆了不少违法建筑,家门口环境好多了。不过小店关了对老百姓生活不方便,对此区长有什么考虑?
答:今年结合“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我们提出要补好家门口的小店,对重点区域、重点道路业态进行调整提升。比如衡复风貌区,在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业态进行整治的同时,对居民比较依赖的小菜店、小餐饮等,通过临时备案等包容审慎监管,引导其规范经营,体现“有温度”的城市治理。我们也在探索以菜市场为核心的“生活集市”模式,引入上蔬永辉、盒马鲜生等生鲜超市品牌,培育发展“互联网+”社区商业新业态,让居民“开门七件事”更便利。
除了补好家门口的小店,今年我们还将做好“家门口”的几件事:一是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二是选好家门口的医生,扩大家庭医生服务覆盖面;三是建好家门口的客厅,推进邻里汇建设,打造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社区服务的载体阵地和社区共治的重要平台。
问:夏天来了,流动摊贩、夜排档也开始多了,有什么举措吗?
答:乱设摊是个老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常态长效的管理办法。比如针对夏季设摊特点进行错时整治,夜间管控时间从晚上22时延伸至次日凌晨2时。还有就是强化及时响应,依托网格管理平台加强街面视频监控,对主要商业区、市民投诉热点区域开展巡查,认真落实24小时投诉处置机制,近90%的街面动态问题在1小时内就可以解决。另外,我们也充分发动社会共治,发挥高校、院所、企业等“大房东”作用,通过合同来约束商户,从源头消除经营乱象。特别针对小餐饮,我们将通过许可、备案、取缔三种方式,力争年底前基本消除无证餐饮。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