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的网约车补贴大战仍在继续。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是一段看似“幸福”的日子,打车价格不断创新低,路近的,接近于每天免费专车接送。但也有清醒的网友如此评论:喂你吃下去的,迟早要你吐出来。
作为共享经济代表,网约车曾身负众望,被认为是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调度效率,解决打车难、打车贵的创新尝试。但经过若干轮激烈竞争,垄断市场后的网约车平台,并未给市民出行带来多少惊喜。君不见,上一轮“烧钱大战”后,乱加价、乱派单、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不断爆出。当人们在垄断的市场上找不到选择,回头再去从传统出租车那里寻求安慰,却发现已被伤害的旧体系,无论是运营还是服务,早已物是人非。
互联网竞争讲究赢家通吃。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垄断企业必然会寻求超额利润,而网约车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如何才能防止客运领域的垄断带来负面影响?有专家认为,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将网约车公司的平台功能和客运功能拆分,只允许一家企业经营一个平台,然后严格按照对公共事业的监管对其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为司机解绑,降低司机在多平台中转换的成本。
这些都是一家之言,但及时的思考是必要的。补贴大战如火如荼的当下,政府部门除了要管好“战时”:对各类网约车运营中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违规现象加大打击力度;也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战后”:一旦新的市场垄断发生,如何及时有效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要知道,网约车平台虽已不是新生事物,但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对其管理仍然存在技术壁垒,为之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未得到有效贯彻实施。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政府监管的手段落后于被监管企业,市场乱象必然随之频生。
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的时代,传统专项整治固然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对网约车平台全面接入,对平台经营、司机管理、用户权益维护等做到监管全覆盖,甚至不妨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创新企业开发新模式新技术。一切都是为了上海的出行更有序,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