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深海潜水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叶,当时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没有动力只追求下潜深度的另类“潜艇”。
1959年,英国研制的第一艘自由自航式潜水器下水了,名字叫“潜碟”,可以下潜到305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研制出可下潜6000米的“鹦鹉螺”号载人潜水器。1987年前后,前苏联和芬兰联合研制了两艘6000米载人潜水器,分别称为“和平1号”和“和平2号”。1989年,日本建成了可下潜6500米的“深海6500”号载人潜水器。当然,此类载人潜水器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阿尔文”号。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海军提供资金建造,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负责运营,最初的最大潜深为1829米,后来通过更换新壳体,于1972年和1994年两次提升潜深,分别达到3658米和4500米。
那么,为什么世界强国都愿意投入巨大代价研制各种深海潜水器呢?因为相关科研探测发现,海底是人类最后的资源宝库,那里蕴藏的石油和贵金属矿物储量足以使地球上的工厂运转数个世纪。可是,探秘深海没有“利器”是不行的。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规定:申请公海海域矿区,必须提交完备的海洋地质和矿物资料,而要想掌握这些资料,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深海探测器。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世界上具有深海探测能力的国家,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几国。
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利益面前,我们中国人不能只做一名“旁观者”!随着国家需求和战略意识增强,“海洋技术”领域也被加入了“863计划”,包括海洋探测与监视、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高技术装备主题等等,其中就包括一项重大海洋装备课题——研制水下机器人。
提到水下机器人,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蒋新松!在“863计划”正式实施之初,身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我国机器人研发的开拓者蒋新松,就被国家科委聘为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水下机器人分为有缆遥控潜水器(ROV)、无缆遥控潜水器(AUV)和载人潜水器(HOV)。蒋新松和他的团队研制的水下机器人系列具有较强功能和可靠性,在沿海和内湖地区的水下探查、石油勘探、考古等作业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开展有缆和无缆水下100米、300米,直至1000米的机器人研究时,蒋新松团队还把目光盯住更深的海域。他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提前研制水下6000米机器人。这是一个世界性高水平项目。水深,压力就大,对于材料、通讯、自动控制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谁能领军呢?作为战略科学家的蒋新松,再次把目光投到了老伙计——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的研究员徐芑南身上。
徐芑南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是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还只能在无人潜水器上一试身手。蒋新松领导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徐芑南所在的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密切合作,先后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水下机器人。
1992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报科技部的6000米无人自治潜水器批准立项,并被列为“863计划”重大课题。蒋新松找到徐芑南说:“老徐,你来当总设计师,咱们一起干吧!”
在之后的四年里,蒋新松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殚精竭虑,组织协调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701、702所等几十个单位联合攻关,卓有成效,获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称号。1994年,蒋新松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作为总设计师,常年奔波于沈阳、北京、无锡之间,带领团队一心一意设计搞研发。他们与俄科学院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以我方为主研制可下潜6000米的“CR-1”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
1995年8月, “CR-1”水下机器人初试成功,使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997年6月,科考船“大洋一号”运载“CR-1”无人潜水器远洋海试成功。
可惜的是,蒋新松已在1997年3月突发心脏病去世。如今,回顾中国7000米级载人深海潜水器“蛟龙”号的研发历程,不应忘记这位前辈和先驱。中国科技事业就是这样一代代前赴后继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