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有这样一个十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数万人失去生命,让许多人的家园变为废墟。
明天,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依然让每个中国人心潮澎湃。
十年前正担任上海疾控中心主任的吴凡,“5·12”当天,她正在上海与美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们讨论世博会的公共卫生风险防控,“那一天晚上,当我们得知了汶川地震的确切消息之后,立刻组织了6支防疫队伍,并迅速完成培训、集结和携行装备准备等。这使得我们能在接到任务之后的1小时内,派出卫生防疫专业技术人员赶往虹桥机场,混编入6支上海市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队,一同飞赴四川,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虽然十年过去了,但当年的许多细节依然记忆犹新。在吴凡看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今天对于我们依然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能让我们激发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巨大力量。
中通快递汶川网点负责人唐俊,从小喝着岷江水长大,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高中生唐俊死里逃生。10年后,他扎根家乡,凭借“快递+电商”帮助当地果农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在他看来,无论是在十年前,还是现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都与汶川连在了一起。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有时候显得很无力,即使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地震,依然没有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然而,这十年的光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各类抗击自然灾害及重大危机事件处理中不断丰富,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灾后重建和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
10年来,从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九寨沟地震,同样的灾害、同样的悲痛,却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展开救灾和重建工作,一次次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力量”。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总是能空前团结起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震中到后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总是能够快速集结、有效调配,诠释着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同时,我们的救援力量不仅在国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携手走向国际,走向“一带一路”国家。
人是脆弱的,但是人性是坚强的。地震可能摧毁人们的家园,但夺不走人们的梦想。今天,当年震区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美景如画的新城,正在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没有中断过。
震区的变化超乎想象。但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而是提升式重建,其根本目的是要让灾区群众生活得更好。在上海援建的都江堰,一个个重建的小区,伴随着漂亮而又坚固的房子,让人们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一所所漂亮的学校中,孩子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勤奋学习;崭新的医院中不仅有一流的硬件设备,更是得到了来自上海专家们的专业指导……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只有从暗夜摸索过来的人,才会格外珍惜黎明。回首十年,我们并不是沉湎于伤痛,而是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把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痛苦的历史不会让我们沉沦,因为我们心中有梦想。
中华民族从没有被灾难击倒,反而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好。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湮灭,它必将激励中国人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