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专访汶川地震救援消防战士,听他讲述——~~~
本报记者专访汶川地震救援消防战士,听他讲述——~~~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专访汶川地震救援消防战士,听他讲述——
十年,一个短暂笑容背后的故事
潘高峰
  十年了。王玮一直无法忘记那个瞬息凝固的笑容。

  王玮是上海消防总队特勤支队司令部参谋长。十年前,他是最早进入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一批消防战士中的一员,参与救出了被埋124个小时的蒋雨航,被埋178小时的“最后的幸存者”马元江等。

  但在王玮心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笑容。

  “他抬出来时还在笑,我眼睁睁看着他的笑容凝固。”那是王玮在汶川救出的第一个人,但那位中年人几分钟内就失去了生命。“我连他的名字都没来得及问。”事后才知道,那位伤者死于挤压综合征导致的大量出血。“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此,王玮始终无法释怀。

  十年,汶川历劫重生。当年的救援者,也已脱胎换骨。昨天,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十年前的记忆和这十年间的努力。

  20小时徒步

  战士差点掉下悬崖

  2008年5月14日,时任上海市消防总队总队长陈飞告诉刚刚抵达都江堰的消防战士:通往映秀镇的路已经断了,但灾情不能等,走也要走到映秀。

  280多人,抬着各种装备,下午5时从都江堰出发,一直到第二天下午1时抵达映秀镇漩口中学,其间整整20个小时,除了不到5小时的休整,其他时间都在几乎没有路的山间不停行走。

  “很多地方,是趴在塌方的山坡上一点点地挪过去的。”据王玮回忆,快要抵达映秀时最危险,因为天已经亮了。“晚上什么都看不清,也不知道怕,到了白天,什么都一清二楚,余震不停,不时有落石滚下,身畔就是激流汹涌的岷江。”王玮还记得,一个战友一脚踩空往下掉,另一个战士一把扑倒拉住他的裤腿,后面四五个战士又扑过来把他拉住,才在千钧一发之际把人救了上来。

  有险情,也有温情。“一路上都是逃生的灾民,大家脸色都很差,不说话,只有孩子还稍微活泼一些。”王玮回忆当时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拉住他说,“叔叔,我还有好多同学在里面,你一定要救他们,我会谢谢你们的。”另一个孩子抱着卖冰棍的泡沫塑料箱,回头追上消防战士,递到王玮手里。实际上,里面的冰棍早已经化了,但那份淳朴的感情,还是让大家动容。

  他笑容尚在

  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抵达映秀镇漩口中学时,大多数消防战士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吃东西,体力透支严重。但他们立即投入安营和救援。当时,上海消防部队是已经抵达的救援力量中装备最好的,因为他们完全放弃了补给,把体力留给了动辄数十公斤的装备——重型破拆器械、生命探测仪、发电机等等。

  随着搜救开始,王玮和战友们很快听到一座4层楼上幸存者的呼救声。“那是一座6层高的小楼,上面两层已完全垮塌,把一个中年人压在下面。”王玮和战友们马上破拆救人。让大家震撼的是四川人民的乐观。“当时他半个身子被压,但一直很冷静,不停地感谢我们,甚至反过来安慰我们,说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你们慢慢救……”

  仅仅一个多小时,这位中年人就被大家从大梁下抱了出来。“当时他笑了,说‘我又出来了!’。我们都很开心,但转眼间,他的笑还没停下来,人就不行了,死在了我们眼前。”王玮说,那一刻的冲击非常大,大家非常悲伤。

  事后才知道,这位中年人死于挤压综合征引起的大出血。“当时,我们对地震的救援知识几乎不了解,知道原因后,大家都很沮丧,但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王玮回忆,后期营救蒋雨航、马元江等长时间被困的幸存者时,已经有医疗队的介入和配合,被救人员存活的几率也大了很多。

  与时间赛跑

  有些遗憾无法挽回

  在映秀镇的日子里,消防战士们每天只能喝到稀得像水一样的米汤——那还是当地灾民送来的十几斤米,兑了大量的水熬出来的。直到后期公路抢通,才有补给陆续进来。尽管如此,大家一直倾尽全力救人,到5月22日,上海消防部门先后找到被困人员358人,但其中幸存下来的只有23人。

  王玮还记得,当时山东消防营救的一名女子,一条腿被压住,但因为缺乏救援手段,就是救不出来。“压了快三天,眼看着人不行了,医生说必须马上截肢,后来把腿锯断才救了出去。山东消防离开后,我们听到里面还有声音,就进去继续挖,那被锯断的腿就在脸边上……”

  对于消防战士来说,很多惨烈的场景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大家根本来不及悲伤。“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在流逝,在催着我们救人。”不断救援中,一条条生命得以挽救,但更多的遗憾无法挽回。在这个过程中,王玮深深地感受到缺乏专业地震救援装备和知识的无力。

  “有一次救援,给我极大震撼。”王玮回忆,当时他们首次和国家地震救援队合作,营救一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让大家奇怪的是,地震救援队的队员们并没有急着挖掘通道,而是开始砍树做木架。“我们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几乎把周围的树都砍光了。”王玮后来才发现,救援队用这些木头架对废墟进行加固,然后才开始破拆挖掘。“这不仅确保了自身安全,也保证困在里面的人不会因为二次坍塌而丧生。”

  学救援技术

  为了更好应对灾难

  昨天下午,在上海消防总队特勤支队金桥中队,记者看到了正在进行狭小空间破拆救援训练的消防战士:在混凝土浇筑仅容一人的狭小孔洞中,一位消防战士通过专业设备破拆预制板,外面一位消防战士始终保持警惕地观察;另一头,一个高达数米的木架,悬垂着一位消防战士进入垂直上下的通道进行破拆救援。

  王玮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上海消防部门已经开始各种有针对性的地震救援培训和训练。“可以说,汶川地震开启了我们专业培训的元年。”目前,上海每年都会选送一批消防战士,前往北京凤凰岭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进行培训,而这个基地就是在汶川地震后开始运营的。除此之外,上海消防每年还会派出专人前往新加坡的地震救援学校,进行地震救援中高级指挥员的培训。

  据王玮介绍,专业培训给实战带来的提升是巨大的,加上技术、装备在这些年不断更新,搜救犬的队伍培养等,“这些年,我们的救援水平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在王玮看来,这对于当年地震中的逝者,也是一种告慰。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第A04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第A05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专题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汶川”十年:梦想不灭,精神永续
十年,一个短暂笑容背后的故事
新民晚报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A03十年,一个短暂笑容背后的故事 2018-05-11 2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