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懂人和懂艺术
林明杰
  ◆ 林明杰

  刚读到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孙琴安先生的一篇精彩的文章,他说:“对于艺术的欣赏,大家都习以为常,会欣赏的人很多,但对于人的欣赏,有此意识或观念的人并不多。”

  欣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艺术是人性的抒发,懂人才更懂艺术。

  我们都知道一位叫蒙克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画作《呐喊》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当年他的画面世时遭到强烈的指责——“太丑陋了”!他的画展甚至还曾被禁。过去人们看到的画都是呈现美好的,无论人体还是风景,无论古典派还是印象派,虽有技法上的差异,但在表现美好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蒙克竟然把人画得那么“丑怪”,要么像是惊恐的疯子,要么像是悲伤的野鬼……为什么?

  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须了解一个人的背景。首先,蒙克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恐怖和悲伤。他的画真切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映照出同时代人们内心的恐慌、焦虑、癫狂、哀伤、孤独。其次,他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生长在同一时代,心理学发展让人们更明晰地理解和直面人类的心灵世界。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大的进步。在过去,精神疾患者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而这个时候开始,人类逐渐学会以平等和关怀的态度来对待精神疾患者。

  这样,蒙克的绘画作品就有了美术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他率先以画笔直面人类心灵世界的负面情绪——惊恐、崩溃、孤寂、哀伤……这种负面情绪的表现,发自于其内心对人类的极大同情。他的这些画作,又恰好与那个时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思考形成合力,推动着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对人性的关怀。

  所以,我们面对一幅画时,不能简单地以“美”或“丑”来评价之,而更要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环境、作者个性和诉求等因素。或许,我们以为 “丑” 的,却是善的、美的;而我们以为“美”的,却是丑的、恶的。譬如纳粹的宣传画和军装,看上去也很“唯美”,但实质不过是恶魔的化装术而已。

  懂艺术也会有助于更懂人。我们很多人会在看新潮的艺术展感到困惑,甚至因此而愤怒:“这些乌七八糟什么玩意儿啊?”“蒙人的吧?”

  艺术是离不开人们文明发展环境的。人类进入现代后,新的科技和物质文明,让全球的人史无前例地巨量交流起来。过去的人,大多一辈子就只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发生关系。而今天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事发生着实质上或者信息上的交流。你拿起手机,全世界的信息都扑面而来。如果人类没有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养成善于迅速地理解、处理、应对各种陌生的、不习惯的、不愉悦的人和事以及信息时,那就可能引发频繁的冲突。艺术这时候就出来扮演“培训班”的角色了。当我们习惯于去接触、理解各种奇奇怪怪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时,当我们习惯于包容各种并不喜欢的艺术形式和观念时,我们应对这个突飞猛进的新世界的能力已悄然提升。

  当我看到两个驾车者在高架上打架的视频时,仿佛看到两个驾驶着现代交通工具的躯壳里,依然是骑着小毛驴的旧灵魂。他俩不妨多去看看各种艺术展,对治愈路怒症可能有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家装专版
做人最重要的不是开心 演戏最重要的是不开心
懂人和懂艺术
街坊四邻,吾土吾民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A20懂人和懂艺术 2018-05-12 2 2018年05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