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1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何鑫偶然在镜天湖水面上发现了它的身影,着实兴奋了一番。何鑫告诉记者,黑喉潜鸟罕在上海出现,选择在市中心的公园落脚,并且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在上海本地的观鸟记录上,尚属首次。
何鑫推测,或许,它原本只打算在湖面上休息一下就走,但是,镜天湖中小鱼小虾食物丰富,这只“吃货”鸟没抵抗住诱惑,就多住了两天。恰好在这时,它的飞羽开始脱落,冬羽也开始脱落,这只黑喉潜鸟,只能将错就错,在上海完成这场换装秀。
这只黑喉潜鸟初来镜天湖时,长长的脖颈还是白色,从3月23日开始,黑喉潜鸟飞羽渐渐脱落;约一个月后,初级飞羽渐渐长出;5月初,它喉部也开始了换羽,从白渐渐变灰,然后一点点加深,直至5月中旬,它喉部的黑色已经十分明显了,飞羽已基本长成,颈胸部和背部也换上了繁殖羽,夏装初成。
让何鑫感叹的是,黑喉潜鸟光临上海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极个别人,谁都没有想过要去打扰它的悠闲时光,偶尔有游船因为好奇而靠近,爱鸟者们则主动提醒游船避让,生怕惊吓了这位珍贵的客人。
“在镜天湖栖息了68天后,可能是为了躲避魔都即将到来的5月历史最高温,5月17日清晨,黑喉潜鸟终于开始踏上一路向北的征程。4:30左右,它开始起飞,并绕湖飞行,绕飞的圈子越来越大,飞行的高度也越来越高(约60-70米);到了4:52,它终于认准方向,义无反顾地踏上北迁之路。”何鑫说,“虽然有不舍,但每一个爱鸟人都希望它能早日回到它的家乡,在繁殖季找到它的另一半。”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