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闹猛这句上海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上海本来就人口众多,加上来沪的游客逐年增长,用导游的戏语说就是到了长城看墙头,到了上海数人头。仅人多这一项,上海已经够闹猛了,问题是有的上海人还热衷于轧闹猛,其表现形式及心理背景倒是令人玩味。
其一是瞎起哄,起蓬头。看到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生怕漏了什么好事。以前生活物资紧张的时候,几乎买什么都要排队,所以人们只要看到哪里排长队了,就条件反射似地认为在抢购紧俏物资,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排上队占好位子,再向队友打听买什么东西,轰动效应之下,一个人抢着排上队,又引得众人如过江之鲫盲目效仿,以至于分钟之间莫名其妙地排出了一字长蛇阵,及至一问并无什么紧俏物资,于是再狐疑地你看我我看你好似要找出一个没事找事的始作俑者,然后在众人的一脸无辜相里队伍一轰而散。
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再需要“急吼吼”轧闹猛排队了,但是不闹猛不好白相,君不见强大的网络上每隔一段时辰都会有事没事地冒出一些所谓的网红食品,诸如网红蛋糕、网红青团等经过网络起蓬头,招引得众人都去排队,倒是为商家起到很好的促销作用。尝鲜者即使吃到嘴里自觉不过尔尔也无所谓,毕竟也算轧过闹猛,至少以后万一闲聊起来不会显得落伍。
诸如以上行为对社会生活并无害处,但也有一些轧闹猛起蓬头却以在社会上搞些动静出来为乐事,一看到有闹猛的苗头出现就希望蓬头越大越好。遥想当年马路上三天两头锣鼓喧天大游行,弄堂里不谙世事的小朋友也欢喜钻到队伍里轧闹猛,有的还煞有介事地扯块红布缠在左臂之上,像窜条鱼般在队伍里窜进窜出,也算“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现在,类似风潮虽然已成过往,但网络社会里不问是非不论真假盲目跟风起蓬头的行为并不少见,由于其所产生的蓬头效应甚于传统社会,就容易裹挟更多人在网络社会里轧闹猛。轧闹猛者的原始动力可能只是行为人自身的不甘寂寞,总觉得在有序而理性世界里弄出一些异样来才足够刺激,他们满足于冒出来的蓬头效应,至于蓬头里面有多少理性成分和是非曲直及对社会进步有否作用则不感兴趣。
其二是不言语,看白戏。有些人看到有闹猛事体出现,不自觉地就趋步向前看个究竟,所谓不看白不看,自以为看看又不要紧的,因为上海人把不出钱看戏叫做“看白戏”。当然闹猛的地方也是容易滋事之地,所以与弄堂里的大人教育小人的腔调不谋而合,“人多、闹猛的地方覅去”“安心读书,闲事覅管”,看来从古至今的道理都有人生经验在里头。
轧闹猛看白戏的一般不会主动起蓬头,“吃瓜群众”“捧着保温杯的中年男人”这些网络上的流行语很有画面感。交警整顿交通秩序等情景里都不乏围观群众,有时候执法一方即使遇到蛮不讲理的违法者,围观的人也不言语,装傻充愣,微信里就有一个形象的表情包叫做“我不说话,只是看看”,对这些人而言,看闹猛不嫌事大,事情越大积累的谈资就越丰富。极端的例子是某地有人跳楼,楼下有些围观的群众仍然淡定从容,这种极端冷漠的表现真令人不寒而栗。诚然,俗话有言道“管闲事,落不是”,使得世俗式的精明里头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做派,但是俗话虽然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其中却有消极的糟粕。轧闹猛者既然不乏“入世”之心,却在是非面前以“出世”姿态不作为,难免显出了做人的不厚道。
其三是心无主见,追随大流。他们不但行动上跟着闹猛的脚步走,言论上也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当别人的话锋转了,他也跟着转,甘做墙头草。在众说纷纭的场景中总能看到一些言之凿凿的应声附和者,总能看到一些信誓旦旦地敲边鼓者。在这些貌似多数的群体里其实有一大批只是随大流轧闹猛而已 ,这些人心理上不希望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落伍,但又没有一己之见、一定之规,只是看着人多凑个热闹刷个存在感而已。正因为如此,一旦这种选边站队要付出成本代价时,这些轧闹猛者就会心虚气短显得无所适从,露出缺少素养的底色,用现在的时髦语言作画外音就是“我读书少,不要骗我哦”。芸芸众生能够做到“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固然不易,但是既然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为何不用轧闹猛的时间多多学习呢?毕竟开卷有益,不学不贤,学而成美。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里说,盲目聚集在一起的个人,容易不自觉地丧失社会责任,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容易陷入盲从、偏执和狂热。这或许可以成为轧闹猛行为的注解。当今上海,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排头兵先行者的行列,上海人需要有更高的文化自觉,既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大担当,又不懈追求理性清醒的定力及坚守;既具有轰轰烈烈、一往无前敢干事的勇气和魄力,又具备踏踏实实、百折不挠干成事的执着和能耐,使上海真正成为经济实力超群、文化底蕴深厚的国际一流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