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夏天的上海到哈尔滨,虽然为的是避暑,但更多的是对这个美丽城市的偏爱。流连在太阳岛上,她的诱人,随着上世纪80年代那首风靡的歌曲,早已根植在心间;走在中央大街独特的石头路上,感受时光的流逝竟然让石头路变得更加光洁;索菲亚教堂虽然因装修无法靠近,但站在她的广场上,以前曾经进入过的经历仍历历在目……
中午时分,顺道去马迭尔宾馆吃饭。
马迭尔冰棒闻名遐迩,马迭尔宾馆的西餐更是不必细言。再说,我对吃从来没有感觉。到马迭尔吃饭,似乎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吃饭时去洗手间,看到走廊的一面墙上,挂着来过这里的上世纪名家名人画像,忽然想起,这里曾经有那么多名人住过,为何不上去追寻一下他们的足迹?当看到宋庆龄那张照片,说她住过315房间时,更是迫不及待,想上楼看看。但想到自己仅仅是偶尔吃一次饭,并不是住客,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但我拒绝不了她的诱惑,一心想上去看看。于是,就沿宽阔的楼梯,直奔三楼。同时,心中担忧,别半途被阻拦了。也许是心情太过急切,上到了三楼,却怎么也找不到宋庆龄先生住的315房间。正在手足无措之际,一个女服务生正好走来,我就小心翼翼地问她,315房间在哪边?本想可能会受到一番盘问:你们是住在这里吗?谁让你们上来的?谁知,她微笑着问了一句,你们是在这住的?我回答:不是,我们是在餐厅吃饭的。她就没有再问,而是热情地说:你要下二楼,从两端上三楼,我们三楼中间是餐厅,隔开了,不通。本来心中还在担心如何回答她的一系列质询呢,谁知竟然是如此体贴、周到的解答,让我受宠若惊。
于是,我赶紧下到二楼。谁知在二楼却意外看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名人房间。那些房间上面都有铭牌,上边有简短的说明,写着住过名人的名字及何时在此住宿。二楼的201房间是郭沫若先生在1949年2月住过的,205房间是贺子珍在1947年和1948年住过的;1948年10月下榻在此的多位民主爱国人士,他们是215房间的沈钧儒、213房间的谭平山、212房间的章伯钧、218房间的李德全、220房间的朱学范、216房间的蔡廷锴,以及1949年2月下榻214房间的许广平等,还有位于二楼的新政协筹备活动旧址。
上到三楼,315房间的铭牌上写着:“国母”宋庆龄1929年5月16日来哈下榻于此房间。站在门前,缅怀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1949年来此参加新政协的著名现代女作家丁玲住在317房间,著名美术家徐悲鸿住在318房间,文学家刘白羽在320房间……
我在一个又一个熟悉又敬仰的名人名家住过的房间门口驻足,心中无限幸福。更让马迭尔宾馆引以为傲的,是1949年为准备新政协会议的召开,而在此召开的新政协筹备会议,郭沫若、丁玲、茅盾、朱学范、蔡廷锴等一大批民主人士在此汇聚。
在马迭尔宾馆,不论是打扫卫生的阿姨还是餐厅、宾馆门口的服务生,都随时准备着为满怀敬仰的参观者提供服务。出门叫车,手机定位具体方位,门口的服务生热情为我操作;中午时分,怕我们在门外候车热,一再邀请我们进大堂凉快……宾馆服务人员处处体现的热情,完全让你沉醉在美好的感受中。他们没有因为你只是一个偶尔来一次的食客而拒绝让你领略这座历史名店的机会。
在蔡廷锴住过的房间,服务员正在打扫卫生,我问能不能进去参观一下,她热情地说,可以。不大的小套房,两个床铺整洁的摆放着,大气的布艺沙发,让房间显得气度不凡。但我更多的是想起这位在上海淞沪抗战中,英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副总指挥的英姿,他让人看到中国抗击日寇的信心与勇气。
是啊!只有对自己历史感到骄傲的人,才能把这份骄傲传递,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她的辉煌,并得以有效传承。驻足在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留下闪光足迹的名字前,我庆幸不已。莽撞之举,竟带来了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