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便阅读 】
在网络上一段全部取材自展览作品的视频广受年轻人追捧——王一亭乱转眼睛,吴昌硕斜眼歪头,海派画家沈心海作品《爵禄班尊图》中怕掉帽子的仙人,捂着花帽摇头晃脑:“我这朵可是限量版哦!”
“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欣赏思维、传播模式结合起来,与观众产生互动是展览策划的重点。”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本展览的策展人靳文艺说。创意视频、展厅现场与作品相对应的上海大事记时间轴线,让生涩的史料信息变得方便阅读。以年轻人的理解方式和传播模式去呈现,便是本次展览解决“沟通”问题的办法。
【 美好寓意 】
第一次担任展览讲解员的志愿者曹婧高一在读,她告诉记者,海派绘画之所以能吸引见多识广、时髦好动的年轻一代观众的眼球,与其内容通俗易懂,有着“金玉满堂”“吉祥富贵”“麻姑献寿”“天宫赐福”这样美好寓意的因素密不可分。
30岁出头的吕涵斌是一位资深的艺术展览志愿者,据他观察,年轻人对这个展览感兴趣的,恰恰在于展览本身对于上海文化源头的追溯。“海派究竟是什么,上海为什么那么精彩?”这些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一些线索。
【 励志故事 】
同样,了解一些画家故事让处于人生奋斗时期的年轻人感到很“励志”,比如,展厅中吴昌硕几代家传的一块砖砚,能说明作为画家,他曾经经济拮据到什么程度。吴昌硕还在老家湖州安吉时,因为学画需要买个砚台,但实在没钱,只能想办法将房子墙砖敲下来,自己磨出了一款《泰始钟形砖砚》。
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张大千来到上海拜到以书法见长的李瑞清门下,之后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他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一鸣惊人。在沪首战告捷,张大千由此奠定了职业画家的道路和信心。
本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链接
“海派无派”,多年前,程十发先生的定义至今看来仍然影响深远。
海派绘画在发轫之初,推陈出新,完全不为传统画坛陈规所束缚,海派画家多源自民间,“豫园书画善会”首任会长钱慧安直接参与杨柳青年画创作。
任何一个画派在开创之初不一定会受到命运眷顾,如蒲华这位海派先驱终身潦倒,布局新颖的画面得不到市场的承认,身后入土,吴昌硕只能在其墓志铭上表达惋惜之情:“富于笔墨,穷于命。”但海派画家反映普通大众现实的审美需求,反映大众对于生活憧憬的作品,最终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反过来市场也哺育了海派画家生活化世俗化的风格,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