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老洋房,老弄堂里石库门,但若空有这些建筑,而少了有特色、有趣味的小店,上海的城市温度想必会逊色不少。日前,“抢救上海小店”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为特色小店留下一席之地?在市商务委拿出“十条措施”力挺特色小店发展之后,各区也拿出妙招,在兼具商业服务与生活气息的特色街区中,保护特色小店的生存与发展。
上海特色小店生存有“三难”。一是租金、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连锁商业、电商、外卖分流,经营稍有波动就容易亏损。二是部分沿街特色餐饮店开在居民楼下或小区附近,确实存在烟气、废水和生活垃圾问题,不受居民待见。三是缺乏综合性制度安排,面对证照不全、安全隐患等问题,即使是存在多年的“环境友好型”特色小店,仍被有关部门“一刀切”,一关了事。
上周四,市商务委召开现场会,提出要为大规划打好“小补丁”,针对特色小店比较集中的重点海派特色主题街区,拿出“一街一策”、“一店一策”,充分评估后,允许在重点海派特色主题街区试点,优化调整房屋使用性质等,实施“审慎包容”监管,试点“外摆位”等。
在“十条措施”发布后,各区的“小补丁”也陆续出炉。黄浦区商务委说,要引导区内特色小店向特色街区转移,作为特色小店的孵化地,谋求街店共生发展。例如餐饮类特色小店向云南路美食街集聚,文化类特色小店向绍兴路文化特色街集聚。
静安区的特色小店主要集中在南京西路周边的后街,以及“巨富长”街区。借助今年吴江路步行街整体改造的契机,提升硬件的同时引入更多首店、“网红店”和特色小店。同时还要进一步梳理 “静安特色小店支持名单”,今后“静安区品牌专项资金”也能对其加以扶持。
长宁区在尝到了改造愚园路的甜头后,将继续推动武夷路、新华路、番禺路、法华镇路等街区的城市更新,吸引特色小店落户。“下一步要更好利用城市更新腾出来的相对集中的网点资源,吸引符合街区定位的特色小店集聚发展。”
徐汇区的衡复风貌区今年则将启动《漫步衡复》第四册的策划,开展衡复“和美小店”征集评选活动,与社会大众一起发现、分享、关注风貌区内的“和美小店”。
在上海67条特色商业街区和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约有9400多家小店。这些尺度宜人、风情别致的小马路,滋养了一大批富有海派特色的小店,留下了城市生活的温度和味道。漫步在这样的小马路上,把时间“浪费”在特色小店里,做一名城市的“漫游者”,也许才是深度感受和探索上海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