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写过一则谈微信的小文,谈到微信确实带来了人际交往的便捷,谈到看微信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常态,甚至是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生性孤僻,聚会参加得不多,看看朋友们陶醉胜景、饕餮美食、吟风弄月,总有一种别样的亲切,就好像参与在他们中间,也是友情的一种延伸。有时,相互之间哪怕是只言片语或一个表情的交换,也使生活少了距离,多了温度。尤其同行朋友推荐的好书好文章,让我特别受益。
但微信也给我带来了先前并不存在的诸多困扰。
首先是无聊的信息泛滥:吃香喝辣、穿红戴绿、奉陪领导、沾光老总、邂逅明星、嘟嘴自拍、阳台的花开了、缸里的金鱼拉稀了、阿猫阿狗打架了、甚至被蚊子叮出了个包……没完没了的生活秀,以及心灵鸡汤、理财宝典、励志修身,甚至为某种评优、评奖投票,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莫可奈何,不点赞不近人情,点了又很反胃。
尤其让人不爽的是各类养生保健信息,毫无科学根据的自作聪明,臆想推测,以讹传讹,知之无用,弃之又好像颇有来头。最害人的是其中往往多是谣言——
海鲜水果、牛奶榴莲、豆浆鸡蛋、豆腐菠菜……相克,香蕉、柿子、橘子、番茄、牛奶、豆浆……不可以空腹吃;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味精加热致癌,胶带捆过的蔬菜甲醛超标,空心菜是“毒蔬之王”,小龙虾是某国害我族类的阴谋;生姜早吃是人参,晚吃是砒霜,早上的苹果是金,晚上的苹果不如铁;吃酱油变黑,喝牛奶美白,醋熏屋防百病,醋泡脚治脚气,醋泡食材软化血管,红酒保护心脏,茶排油减肥,红枣、红糖、红皮花生补血,骨头汤、鸡汤补钙,核桃补脑、蚕豆护肾、木瓜丰胸、黄瓜壮阳……林林总总,煞有介事。
某次与一位执医多年的朋友说起,他对这类群体性的愚昧深感忧虑,许多说法,听的人稍稍动一下脑子,稍稍懂一点常识,就马上会明白那纯属无稽之谈——
用塑料造假米、假紫菜、假粉丝、假鸡蛋,造假的成本明显高得多,造假的人岂不是脑子进水;给西瓜、火龙果、红心柚子注射染色剂,只能造成果实的腐烂;各种名目的“碱性水”、“水素水”、“婴儿水”、“长寿水”,唯一的作用就只是补水;而请明星吹得神乎其神的燕窝,不但不养颜,还是一大过敏原;癌症是众病之王,倘若只是在某个地方媒体播出或是在某个民间神医的信徒群里流传的某种食物或保健品真能防癌,早就轰动世界了,何至于那么憋屈;要是有摸一下就晕、闻一下就倒的药,医院早就用在临床了;各类媒体广告的那些医药要是都像说的那么灵验管用,还要医院做什么?“排毒”,“酸碱体质”,有实验数据吗?太阳底下原没有多少新鲜事,怎么那么巧都让他们发现了?那些号称传承千年、包医百病、十全大补的祖传丸散、宫廷秘方如果真像说的那么有效,我们至今为什么没见到一个真的“万寿无疆”?说穿了,“大补”与其说补的是进补者的身体,不如说是商家的钱包。各类所谓千金难买的救命神术、灵丹妙药,轻则让迷信者掉入劳民伤财的陷阱,重则使一些患病者放弃正规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真让人徒呼奈何!
为了不遭受无端骚扰,也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一再请求热衷这类信息的好心朋友停止对我的发送。凡是收到这类信息,我连区分良莠的兴趣也没有,干脆毫不犹豫一律当即删除。无疾自安,有恙问医,犯不着在这些真假莫辨的八卦里纠结。并且根据累积的阅读经验,扩展到对其他信息仅看标题就直接的删除,比如——
一惊一乍只顾博人眼球叫嚷“惊天黑幕”、“某市一夜枪响不断”的;浅薄夸张声嘶力竭形容景色就是“美哭了”,嘲笑别人就是“吓尿了”,炫耀某物就是“逆天了”,以及“醉了”“跪了”各种“了”的;冠冕堂皇以势吓人声称多少权威机构认定、某某国际活动指定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扬言可以救你一命、不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人云亦云庸人自扰通知小行星接近地球严防辐射的、道德绑架威胁恐吓强迫如果你有什么感什么心就转发出去、不转你或你家人就会遭殃的,等等。
说话总还是实实在在的好。危言耸听,或巧言令色,甚至妖言惑众,只能让人觉得心术不正。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种选择,仅供朋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