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绿叶入泥更护花~~~
     
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叶入泥更护花
创新 也得耐得住寂寞
琳恩
■ 殷九龙作品
■ 殷九龙
■ 殷九龙作品
■ 汪豪作品
■ 汪豪
■冉祥飞作品
■ 冉祥飞
■《入泥》图书封面
■ 顾青
  ◆ 琳恩

  “China”——代表中国生活艺术的陶瓷,又迎来了一波创新热潮。近些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创作者们聚集在景德镇,用陶瓷作为创作介质,以头脑和双手的彼此协作书写自己的理想,用坚守和创新塑造新一代的中国陶瓷风采。从2010年开始,因为工作机缘,沪上知名媒体人、策展人顾青开始涉足陶瓷艺术。当她踏足景德镇这个古老的中国瓷都,便被这里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火热景象深深吸引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文化的开放性上,景德镇和上海有相同之处,不同国家、年龄、教育背景的人,怀着对陶瓷的热情来到这里,都可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天地,这也是在国内诸多陶瓷产区中,景德镇最为吸引人的一点,”在最近出版的著作《入泥》中,顾青这样写道,“因为要日日跟泥土打交道,解决泥料、釉药、烧窑的各种问题,他们往往朴素实在,性情内敛,有些人甚至寡言。”

  和从事其他行业的年轻人相比,做陶瓷的年轻人身上都有这个群体特有的属性,这一点和老一代陶瓷创作人如出一辙。张爱玲曾形容深爱一个人的姿态“低到尘埃里”,而作为新一代的陶瓷创作者,这群年轻人的日常创作姿态融入到了泥土之中。“只有让自己融入泥土,才能有机会理解创作的各种意趣;也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耐得住寂寞,不争一时得失。”

  近日,顾青策划了一场名为《入泥——本土青年陶作家群展》的展览,将她在《入泥》中所采访的一批年轻陶瓷创作者的作品搬到了上海。通过这些鲜活的作品和背后的创作者,人们看到了中国陶瓷历久弥新,重新焕发生机的景象。

  寂寞中钻研,平凡日子生花

  除了带作品来上海参加各种展览时免不了热闹之外,大多数时候,陶瓷创作者的生活平淡宁静,在旁人看来很是寂寞,但他们却乐在其中。

  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的汪豪,曾在上海乐天陶社工作室担任助理。不久之后,他便来到景德镇。在前往日本陶器之乡益子做了大量考察之后,他在景德镇三宝杨梅亭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景德镇,除了设计创意之外,制瓷对应的每一道工序都能找到不错的手艺人、执行者,但秉持创作者不能脱离日常的训练原则,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制瓷的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按照汪豪的解释,手上的熟练能让他更加贴近自由表达的理想。

  “他做的茶壶,小口盖,影青釉水烧得极美,积釉处一泓清澈如水,壶身以折痕为装饰,打破了单纯的弧面。”有行家这样形容汪豪的作品,是将日常生活融入每一个创作细节之中才能产生的质感,不张扬,却合心称手。

  当景德镇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三宝杨梅亭从原本寂静变得日渐拥堵之后,汪豪将工作室搬到远离“陶瓷贩子”的荞麦岭去了。可能是生活状态的改变,与他相熟的买家、策展人发现,汪豪的作品日趋质朴,没有之前的那么惊艳,但却能让人体会出手作陶瓷的本色。正因如此,虽然偏远,汪豪工作室和居所却成为行家们热衷探访的聚点,因为只有在这里,平淡好吃的食物,都被盛放在汪豪亲手制作的作品中。汪豪半开玩笑地说:“做自己的作品,在别人用之前,先满足了自己,不会有比这个更加紧要的事业。”

  冉祥飞也是年轻创作者中耐得住寂寞的代表。几年前,很多媒体关注他是因为,在校期间,他的设计拿下了红点奖“至尊奖”,毕业之后成为红极一时的设计组合“三生无形”的主创、设计总监,冉祥飞名声正隆,风头一时无二。然而,迅速成名之时,他却果断放下,投入到了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陶瓷创作之中。心中抱着理想,喜欢安静生活的他对重新开始的艰难有十足的思想准备:“这是下一个起点,要把一切归零,一起又是从零开始。”

  数年之后,当他带着手工拉坯的“山雨碗”登陆“设计上海”,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知道他成长背景的人发现,斑驳的釉色和雾气环绕的湘西风景颇有相似之处。“我在借用传统手工艺的神和小清新瓷碗的形,表现自己对故乡湘西的一点思念。”这和当年他获得红点设计“至尊奖”的月影杯的初衷如出一辙,虽然没有明说,但不少人看懂了,这才是真正的他和他想要做的事情。

  对于银彩系列,他倾注了更多的心血。起初,调银粉试剂都不成功,他的创作一度处于焦灼状态。反复试验之后效果稳定下来,冉祥飞才做出了上银釉之后打磨到产生金属质感的银彩系列八角公道杯。作品受到好评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之后,他又尝试了多种银彩的表现方式,将自己行经各地所见的山水意象展现在陶瓷平面上。“天空很高,大地很远,我渺小而卑微地站在中间,力所能及地表达自己。”

  平凡安静的日子,因为年轻创作者的投入和热情,开出了不平凡的花。

  再造古老瓷艺,焕发年轻态

  对媒体来说,殷九龙不算是陌生面孔。作为平面设计师,他的爱美、牙尖、爱流泪、喜新厌旧是出了名的。然而,在顾青的《入泥》之中,殷九龙却展现出了作为陶瓷创作者孤独的一面。2009年他去景德镇参观,看到的都是一成不变的老作品,很是失望,于是便有了创作新品的想法。

  他选择和景德镇当地手艺精湛的工匠合作,但一开始的磨合并不顺利。已经做惯了传统器形状,习惯描摹传统纹样的老师傅第一眼看到他的设计创意,充满了质疑和否定。但在殷九龙,合作得以继续。

  当殷九龙的第一个系列“1/1000”在上海展出时,他就这样,以设计行业的老面孔、陶瓷领域的新面孔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传统的青花瓷被他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绎。比如,“梅瓶”虽然保持了传统的基本形状,和传统瓷器一样工整优美,却已经经过巧妙的改造,在瓶肚最宽处分为一个小水杯和一个高水杯。而类似现代波普艺术的笔触,赋予了这些创新陶瓷作品表面波点、条纹、菱形等几何图案。

  之后,殷九龙又设计制作了m2系列的盖碗茶和咖啡杯,将成都人日常用的盖碗茶进行了线条上的修改,增加了棱角,不同盖碗颜色可以任意组合,大大增加了器物的趣味性。而Song系列花瓶,则通过大胆的分割,将花瓶创造性地一分为二,变化出三种使用的可能,颜色单纯而跳跃,也使得Song系列作品兼具了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古老的瓷器重新焕发年轻态,连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也成了殷九龙作品的顾客。

  殷九龙坦言,自己创作陶瓷的目的就是要把美的东西送入人们的生活中。“现在人人都在说创意和匠心,我认为,这两者都是创作者在对当下世界认知基础之上的回应。埋头苦干了还是做出很丑的东西,那算是什么创意和匠心?”

  蕴藏匠心的都是好故事

  在《入泥》之中,人们看到不同的年轻创作者探索陶瓷创新的各种状态。事实上,早在2010年,顾青开始接触观察这批年轻创作者。“我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也感动于他们在创作中投入的热情和坚持,选择的同时也是对作品的肯定。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这本书的线索,通过这些‘切片’,我想部分还原出目前日用生活陶瓷领域的现状,同时也尝试梳理一些器物审美方面的逻辑。”

  对于这群聚集于景德镇的年轻创作者,顾青用了“景漂”一词形容他们。青花可以描绘现代感十足的波点和格纹;金属质地的银釉能勾勒烟雨朦胧的山水;市井的盖碗可如咖啡杯般时髦华丽;葵口和划花器皿复活的形制里有朴素的美……在年轻的创造者手中,古老又日常的陶瓷,焕发出许多新的可能,传统也现代,艺术亦生活。

  踏实工作,真实生活,每一个蕴藏执着匠心和鲜活创意的陶瓷创作故事都让人感动。“他们的创新之路还很长,需要继续探索”。顾青坦言,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容易。但好在,这些创新者已经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除了专业买家、策展人,大众之中也逐渐出现他们的“粉丝”。用顾青的话来说:“中国市场足够大,我相信每个认真的创作者,都能找到欣赏自己的族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民间收藏
   第A22版:设计之都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旅游资讯
   第A25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创新 也得耐得住寂寞
新民晚报设计之都A22创新 也得耐得住寂寞 2019-03-26 2 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