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在枝头绽放,郁金香在跑道边摇曳,樱花浪漫飘舞,连翘织成“金色走廊”……在自然资源匮乏的上海,671公里绿道已如同条条“绿脉”,将都市逐渐“染”上绿色甚至彩色。记者获悉,至2035年上海预计建成2000公里绿道,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市民身边。
全局规划、统一标准、精细管养、植物多彩、便捷联通,是上海绿道的特点。绵延的绿道不仅是“绿脉”,更是“文脉”,它不仅串联起公园湿地、休闲林地、林荫片区等绿色空间,更将历史景点、传统村落、特色街区等城市记忆“串珠成线”。
规划引领 构建“骨架”
“绿道”主要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景观道路、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生态空间。自2017年起,上海绿道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每年新增约200公里,成为最普惠大众的绿色公共生态产品。
放眼全国,上海绿道建设启动不算早,但启动伊始就有规划引领。2015年《上海绿道专项规划》启动编制,次年《上海市绿道建设导则(试行)》出台。规划确定了绿道的“骨架”,全市绿道被分为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种。绿道标准也有细化,如市级绿道应串联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水乡村落等,建议宽度30-100米。区级绿道宽度建议10-50米,而社区级步道应在1.5米。
特色鲜明 丰满“血肉”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透露,目前本市已完成市级绿道119公里、区级绿道165公里、社区级绿道387公里。这些纵横交错的绿道各有特色。
如黄浦江1号绿道是市级绿道,依托滨江45公里岸线打造,市民可在鸟语花香中领略跨江大桥的风采。环城绿道则建有首个市级绿道示范点,监控探头和WiFi打造出“智慧绿道”。宝山区级绿道则将名胜古迹、科普场馆、酒店茶馆、特色农家等串联起来,包括罗店镇花神堂等宗教文化资源和“金罗店农业观光示范园”等。
闵行绿道则成为新技术、新材料、新优植物的重要展示载体,体现出精细养管的特色。比如横沥港绿道利用建筑垃圾作为原料打造花园,展示出建筑垃圾消纳的新思路。吴泾莲花南路两侧的“荧光绿道”夜晚能发出蓝光,沪闵路绿道则被七彩灯光装扮得酷炫不已。
不仅要绿化,还要彩化。上海绿道优先选址于绿量充足、绿视率高的公园绿地中,强调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统筹发展,浪漫樱花绿道、傲雪梅花绿道等成了“网红”打卡点。春天,市民可以去普陀区金鼎路绿道赏桃花和玉兰。秋冬,位于静安彭越浦的绿道种满观赏草,风起风静时姿态万千。
上海绿道的另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便捷可达。在上海,绿道选址面临着用地紧张、难以串联成网的瓶颈。在选址过程中,本市充分挖掘空间,多建设贴近市民生活圈的绿道,打造便捷可达、开放共享的社区绿道系统。如沿三林中学东校、金桂苑小区形成闭环的东明路社区绿道全长1300米,不经任何路口,为居民打造了一个绿荫中健身的好去处。
互通易达 串联文脉
下一步,上海将按十三五规划以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借助“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绿道建设,构建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绿道网络体系。明年将建成1000公里绿道,到2035年实现2000公里绿道建设目标。比如苏州河中心城段将结合滨水空间贯通落实绿道系统,今年将重点实施长寿路桥至武宁路桥段绿道工程,打通断点13个,挖掘沿线创意园、时尚产业园的文化内涵,建成长约7.5公里集文化与智慧于一体的绿道系统。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方岩表示,上海是生态资源匮乏的城市,建造绿道难度相对较大。而通过多级绿道的贯通、尤其是社区绿道的构建,原本孤立的生态空间被串联,老百姓能更好地享用原先走不进的密林。
此外,开放绿道考验着精细化管理的水平,而上海绿道标识标牌和配套服务均有标准,尽量巧借周边的公共资源来为绿道服务。“上海的绿道,不仅仅是生态功能的串联,更是城市文脉的串联。不仅有绿色,也有公共服务的功能,更有着城市记忆和历史积淀。”方岩说。
黄浦滨江绿道
时空花园移步换景
沿途7个小花园“一园接一园”,四季都有景;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用色彩区分,市民各取所需;世博场馆和“远望号”科考船近在咫尺,与呜咽的浦江水和雄伟的两座大桥一同,讲述上海的历史……
市级1号绿道已贯通沿线五区,而处于“心脏”地带的8.3公里黄浦段,更因丰富的植物特色、创新的“三道并行”和精细化的养护管理,成为滨江绿道的样本。
从苗江路走进黄浦滨江绿道,各色春花烂漫,郁金香在樱花树下摇曳,香樟“夫妻树”在层峦叠嶂的岩石中携手,蜿蜒的绿道掩映在花草中。待到夜幕降临,绿道内灯光亮起,勾勒出植物和岸线的迷人夜景。
黄浦区绿化管理所规划建设科科长朱晓君介绍,此前,如何打通断点颇费了一番功夫:“世博园区多年来封闭,两座大桥下的区域一直无法走,配套绿化也呈围合状态。相关部门一家家走访涉及企业和机构,终于将堵点一一打通,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景于民、还岸线于民’。”
之后,一条“会呼吸的绿道”以“时空花园”为理念建成,不仅有“一带三道七园”景观,沿途绿化面积更达12万平方米。绿道上平均一公里就有一个卫生间,24小时供应直饮水和热水,免费淋浴设施方便更衣,自动贩卖机也随处可见。保洁、保安服务更体现了“精细化”的特点,上海首台全自动“扫地机器人”正在绿道上试用,即将正式投入试用。
相关部门透露,2021年前后,黄浦滨江绿道沿线规划的18个花园将全部建成。建在木行遗址的“静谧花园”,以参天大树、大草坪等组成城市“小客厅”,让市民在喧闹中感受安逸;新码头街附近的药材仓库,将以中草药为特色打造“神秘花园”;董家渡路附近则将建造抬高式“空中花园”,让市民能从中山路西侧一路走到滨江。本报记者 金旻矣
新江湾城绿道
无为而治野趣横生
“人在林中走,景在树下赏”。新江湾城政悦路绿道运用“无为而治”养护理念,穿行其中充满野趣。
从政悦路殷行路走进绿道,一条曲径通幽的木栈道看不到尽头。两边紫叶李绽放着白色花朵,垂丝海棠娇艳无比,山茶、火棘、金钟、绣线菊等组成了一幅森林草甸美景。
杨浦区绿化部门介绍,政悦路生态走廊中的道路线形设置巧妙,沿用原有道路走向,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感觉。施工时将建筑垃圾敲碎变小,再作为新铺道路的垫层使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通过坡度自然排水,也响应了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
新江湾城绿道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无公害防治”养护技术。生态走廊区域是全市无公害防治示范点。在这里,野草可以不修剪,植物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长,消灭害虫可以不用打药,一切人为痕迹太重的养护都“能免则免”。但“无为而治”并不等于“不治”,相反需要更精细的养护和大量生态修复技术。野草要分门别类地除,养护人员得懂识别植物和昆虫,对专业要求更高。
区绿化部门透露,杨浦区绿道规划总体结构为“蓝带绿网多气泡”。“蓝带”为蓝色活力带,包括杨浦滨江绿道、城区滨河绿道(走马塘及兰州河),串联起自然人文景观节点。“绿网”分别为新江湾城地区绿道网、共青森林公园地区绿道网等。“多气泡”即在绿道建设中融入高校、创新、社区元素,形成多彩文化绿道。目前杨浦区已建绿道总计约15km。新江湾城地区绿道网已初步成网,已建和在建绿道14.3km,主要位于淞沪路、殷行路、政悦路、闸殷路附近。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来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
制图 邵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