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少年伤心事
要不是征集家书的偶然机会,这封家书也许不会再有其他的阅读者。在吴迅中学,记者见到了“家书”的作者——王萍老师,一头短发的她身着红色外套,性格开朗,自嘲为“中年少女”。她是年级组长,中学6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大学毕业又回到母校,在这里当了22年的语文老师。
说到这封家书,已经是8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担任7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母亲节快到了,学校有写‘两代书’的传统活动,于是我布置了一篇作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想对学生做一番感恩教育。每个学生写完信要给妈妈看,再让妈妈写一封回信。”
拿到厚厚的一叠“两代书”,一篇字迹清秀的信映入王萍的眼帘,这是英语课代表小陈的信。王老师手拿这封信,想起之前特地和他说过,由于他的家庭情况特殊,可以改成《写给爸爸的一封信》,由爸爸回复。小陈的母亲因患癌症在他六年级那年去世,父亲后来又重新组织了家庭,虽然继母对他也不错,却一直无法走进他的心里,小陈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多提家里的事情。“手拿小陈的信,我非常关心,他会怎样和爸爸沟通呢?”打开作业纸,王老师意外地看到,小陈的信还是写给妈妈的。
老师含泪写回信
“我是流着泪读完这封信的,一个13岁的男孩,过早地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母亲,如果我的孩子写了这样一封信,我一定会心痛至极……”王老师看到,和其他同学“两代书”反面是家长的回信不同,小陈的作业纸反面是空白的。她含泪提笔,一气呵成,仅用了20分钟左右,就以“妈妈”的口吻写下了一封回信。
放学后,王老师在其他学生都离开后,把信递到小陈手里,“这里有一封你的信”。“只见他露出惊愕的表情,一看作业纸马上反应了过来。“你是现在看还是回家看?”王老师问。“现在看。”小陈快速地看了看信,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抬头对老师露出了羞涩的表情,老师则报之以最温暖的笑容……
生活还在继续着,渐渐地,小陈的眉头渐渐舒展了,英语课代表的工作认真积极,学习成绩慢慢回升。
如今的小陈已经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但逢年过节总会为王老师发来祝福的话语。暑假寒假开学前夕,他总是打电话给老师,“有什么要出力气搬东西的活,我来!”走出阴霾的小陈从“阴转多云”,进而“阳光灿烂”……
“那个阳光大男孩终于回来了。在感受他的快乐中,我也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幸福。”王老师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