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卧波堂随笔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用电话
——卧波堂随笔
老 姜

  老 姜

  上海是一个由弄堂构成的城市,弄堂口总会有一个公用电话亭,当年叫传呼电话。

  阿拉弄堂口,看传呼电话的是一个老头,矮小的个子,光秃秃的脑门,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摇摇摆摆,像一只鸭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居民对公用电话十分依赖。每次电话铃响,老头便会提起哑铃式的话筒,凑在嘴边,问明受话人是哪个门牌号,张三还是李四,要回电的号码是多少,不回电的关照点啥事体?然后抬腿往外跑,边跑边复述着问来的内容,直到找到受话人。

  老头特别喜欢小孩,见到在弄堂里白相的小孩会做个鬼脸,或打一记头塌。小孩们也喜欢逗老头,每当他匆匆忙忙、念念叨叨地忙着叫电话时,调皮的小男孩总会寻他开心,这时老头不会与你纠缠,因为肚皮里正背着电话传呼的内容呢。

  如此,老头对弄堂里家家户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丈母娘的女婿,婆阿妈的媳妇,张小姐与男朋友礼拜几约会、勒啥地方,李先生出差几时回来,坐轮船还是火车……连七大姑、八大姨都搞得清清爽爽,在弄堂里挺有人缘。

  到了七十年代,公用电话忙了起来,因为早年在弄堂里白相的小孩都长大了,先是上山下乡,每次探亲电话便会跟着来;再是谈婚论嫁,约会要靠传呼,卿卿我我也要靠传呼,其实在公用电话的年代就有煲电话粥的了。上海人是出名的精明,公用电话是以接通一次为计费标准的,市内电话通多少时间话与收费无关,有不自觉的年轻人就会旁若无人地在电话里谈情说爱、打情骂俏。在一边的人等急了,老头便会出来打圆场,因为都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只要老头打招呼,电话也就挂了。

  梅姐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也没有工作,上海人称为“社会青年”。因为在家吃闲饭,公用电话便成了她常去的地方。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如花似玉,自然追求者无数,到底有多少,恐怕连她自己都搞不清爽,但老头都清爽。

  八十年代上海人有三大喜叫“海、陆、空”。所谓海是“海外关系”,所谓陆是“落实政策”,所谓空是“家有空房”。那段时间老头的电话亭总是传来好消息,老头把喜悦挂在脸上与大家分享。

  一天,老头兴冲冲地在我家窗户喊,姜家有人吗?母亲以为是有电话。老头说:“不是电话是有人来找,你家新加坡有人吗?”母亲说:“有。”老头指着身边的一位中年人说:“这人你认识吗?”母亲说:“不会是我弟弟吧?”母亲出生在新加坡,四岁跟着她的外婆回国,之后只知道弟弟、妹妹相继出生,但远隔重洋从未见到过。一九四九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忌讳提到海外关系,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舅舅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寻亲,姐弟俩相见喜极而泣。老头在一边说:“新加坡客人是问到公用电话亭,我便把他带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如今上海街道再也见不到公用电话亭了,弄堂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叫传呼的老头、老太们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当年的那一份温暖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才华的来处
公用电话
抱睡
公用电话(中国画)
经典是浸润灵魂的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魔都结界”由此孕育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公用电话 2019-04-20 2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