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诸多评委中,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锡兰,上影节也邀请这位土耳其著名导演昨天来到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与大家分享了他拍摄电影的感悟。在锡兰看来,电影艺术不存在东西方故事讲述方式的不同,因为这完全依赖于每个人的个性,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类型的制片人和导演,不应该拍出非常类似的电影。他说:“艺术家哪怕全都围绕花的主题画一朵花,大家画出来的一定是千差万别,我很期待看到百花齐放的结果。”
从导演、编剧到演员、配乐,上影节为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提供了一次与世界级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作为电影学堂中唯一的配乐大师,裴曼·雅茨达尼安坐在钢琴前边弹边讲,将自己创作配乐的过程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沉浸在电影的情绪里,脑中会冒出一些灵感,就像深海里冒出的一串气泡。”他弹出几个音符,组成一段简单的小调。“随后,泡泡越来越多。”小调变成了更加完整的旋律,音乐的层次性和画面感也强烈了起来。
裴曼将自己和剧组的合作比喻成一场博弈。音乐可以摧毁摄影,表演也可以破坏音乐,但大家会在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上达成最终的一致。但被问到是否考虑做导演,他笑称“压力太大”,他更乐意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在第二线为作品出力。他认为,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对配乐者至关重要,会帮助他与剧组各方协调,完成共同创作。
13年内拍摄了16部电影的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叙事角度闻名遐迩。在电影学堂上,他透露,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罗莎妈妈》总共只拍了11天,令大家惊讶不已。凭借着“自然主义”和“社会议题”的原则,他在低成本与高质量中找到了平衡。通过电影,他希望能让更多人对此产生共鸣,因为对他来说,“电影就是对于生活的印象”,重点不在成本昂贵、制作精良。即使只花10多天的时间,也能够讲好一个故事。台下,电影策展人刘小黛一边听一边做着笔记,她的目光里满是崇敬,“这两天我天天早起赶着听大师班,虽然累但真是受益匪浅”。
本报记者 赵玥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