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生之道
于 是
  于 是

  前几年“断舍离”开始流行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这种收纳法和长途旅行的打包不是同一个概念吗?

  年轻时蛮勇,想酷,背40L的大包当背包客,但仅一次,因为那真是个力气活儿!后来学乖了,东西越带越少,意识到:生活的必需品其实就那么几样。再后来就学坏了,从免税店开始到旅行途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当然,考虑到外汇比价、收入增长、年纪增大、国力增强等实际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最近几年出远门,哪怕超过一个月,我也只带一只24英寸行李箱,一只登机箱和随身包——如果可以不用带电脑、长焦镜头和相机、充电宝和备用手机等硬件,我连登机箱都不需要,但,数码设备难道不是我们的另一条命吗?不带不行!

  旅途中的断舍离,通常就是在物件上做减法,但我以为,那些为了省事,依赖一次性内衣裤、一次性洗漱用品、一次性塑料瓶旅行装的人挺可耻的,制造了大量垃圾。现代城市人的罪恶感还少吗?有一次我在某电商订购了七八样果蔬,收货时被惊到:一只牛油果用了两层塑料薄膜、一只小纸箱,两只番茄又是如此……林林总总竟有五只大小纸箱、一大堆泡沫纸,在罪恶感的驱动下,我把那个app删了,尽管我明白那是考虑物流、为了用户体验更好而设计的。

  但我的体验越来越不好了。尤其是看了一本名叫《当水母占据海洋:失控的海洋与人类的危机》的书后,一想到大海里漂浮着塑料微粒、海洋生物误食了人类垃圾就不寒而栗。有个曾有工作往来的朋友在朋友圈上看到我晒这本书的读后感后,主动小窗我,原来她和朋友们组成了保护海洋的公益团体,面向学生开办讲座,也研发一些PET材料。她说,在世界范围内,国内这类厂商的工艺和理论基础都算领先的。

  从纸箱到水母到PET……我开始对环保材料感兴趣了,我开始反问:制造再生材料会不会反而更浪费资源?再生材料如果因为自带微粒而不能清洗(会造成排水系统的第二次污染),那是不是适得其反?环保材料现在很热门,所以,有问题比盲从好。

  隔了一年多,那位朋友说要送我电脑包——是她们的公益团体用海滩捡来的废弃塑料瓶做的环保包。我告诉她,电脑包我也不需要了,因为我已经有一只很好用的RPET(再生涤纶面料,又称可乐瓶环保布)背包了——在征询客服很多问题后买的,价格中等,很轻,有设计感,有数码设备的专门夹层和口袋,承重力很好。这次远行两个月,我舍弃了登机箱,直接背着它上飞机。我认为这是断舍离精神的一次进阶:不再着眼于物件品类或数量,而是从材质本身入手,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但我说过,人是会学坏的,总是在“断舍离”和“买买买”中做拉锯状。这只包只是暂时抑制住了我购置旅行箱包的念头,至于衣服鞋子……幸好!前几天看到关于Carmen Hijosa的报道,正中下怀:这位爱尔兰女士原本是皮革商,但在一次菲律宾旅行中发现了当地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菠萝叶纤维制作工艺,她不仅在50岁时重返设计学院攻读纺织学硕士学位,还去编织厂当学徒,又在57岁时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博士,正式开启对菠萝皮革的研发生产。她在62岁时博士毕业,并开创了自己的环保时尚品牌,用菠萝皮、橘子皮、海藻制作皮衣、鞋子,同时也有塑料瓶做的高级礼服!菠萝皮茄克太酷了,橘子皮手袋也很惊艳……如果能以这种购买对象满足买买买的欲望,大概也能多少满足断舍离的精神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特别报道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健康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专版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12-13
隐蔽战线英烈颂
再生之道
南湖红船(钢笔水彩)
我们家的“党小组”
工字形生活
苦甜茶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邂逅丝兰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再生之道 2019-07-01 2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