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媒体目前有很多支持“持股”的声音。他们看好节后市场的逻辑核心是历史数据的经验验证:海通证券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年至2016年的12年间,上证指数、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在国庆节后一周的交易日内,上涨概率分别为75%、75%、83%和86%,涨幅中位数分别为2.43%、2.30%、1.44%和2.06%。其次逻辑,是节后资金面的宽裕,一是有国际三大指数调入A股的外资加持,二是国内降准后货币宽松逐渐传导到A股。
同时市场上也有不少选择“持币”的动向。一些私募管理人、个人投资者,纷纷开始收获手中收益较高的个股,从大盘上冲的后继无力也可以验证落袋压力的存在。长假期间可能发生的新闻和事件,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太高,是一些对风险较为敏感的客户的痛点,也影响着交投的行为。就形成了大家常说的“长假效应”,随着假期的临近,市场的心态逐渐偏向谨慎,交投活跃也随之下降。
有人说,长假效应的存在,是市场非有效性的体现。假如投资者都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那么市场的开与休并没有不同,股价表现也不该受到影响。但是笔者觉得,长假效应,与其说反映是市场的非有效性,不如说反映的是投资者的“人性”。长假持币的“快乐”在于,将资金从股市转出,投入短期的固收类、货币类理财,赚取稳定的收益;持股的“痛苦”在于,要为了假期内国际国内新闻大事可能会对股市造成的影响而殚精竭虑。那么相较之下,获利落袋成了更“理性”的选择。
更进一步说,其实一些媒体统计的节后大盘涨多跌少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投资者手中的个股股价表现。持币还是持股,对股民来说更切身一点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要看咱手中的是什么股。
股市从九月红到现在,中间也经历了起伏,穿越了中秋的小长假,大盘指数也从2800冲到了3000点附近。相信大家手中的股票也是有涨有跌,并不是每一只都能跟得上大盘的涨幅。而市场上也不乏能穿越长假表现强势的个股,例如贵州茅台,虽然也有随着大盘下跌,但强势不改,在本周五对新高又发起了冲锋。所以,选择好股票持仓也是可以跨越长假休市期的策略之一。
长江证券 陆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