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本版列表新闻
~~~——回眸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2019年09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刻
——回眸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孙 莉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人民海军方队受阅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骑兵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草案)
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
1949年10月1日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部队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英雄部队
  孙 莉

  庆典回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一前一后,率领众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大地欢声雷动。这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奏乐声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亲手按下了升国旗按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在场群众都把红旗红灯高高举起,汇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府委员宣布就职,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检阅三军。阅兵结束后,群众提灯游行开始。他们载歌载舞,庆祝伟大的日子,歌颂美好的未来。

  入夜,礼花绽放,火树银花,整个北京都沉浸在狂欢中。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0万军民欢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家庆典活动,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综合执政能力。为了迎接这一刻,多少人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9月20日,在这北平一年之中最美的金秋时节,位于正义街2号的中共北平市政府前戒备森严,不仅增加了岗哨,车辆也明显比平常多了不少。原来,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华北、北平市党政军民各机关团体共25家单位在此开会,从代表们一张张兴奋的脸孔上,不难看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结束后,一个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筹委会”的机构正式产生了。筹委会主任由聂荣臻将军担任,其任务就是在最后的节骨眼上抓好大典方方面面的落实工作。

  其实,聂荣臻所承担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众所周知,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大典内容确定后,阅兵指挥所随即成立,阅兵总司令毫无疑问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之一的朱德总司令,可谁来担任“阅兵总指挥”呢?

  开国之初,人民解放军帅多将广,有多人能担此重任。然而,在确定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时,中央领导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聂荣臻。此时的聂将军身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司令员数职。他不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具备良好的军人素质和不同寻常的将帅风范。他平时十分注意军容风纪,即使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风纪扣也扣得很严实,鞋帽时时都穿戴得工整,连衣服上的补丁也打得平平整整,处处显示着胜利之师的风度。由他担任阅兵总指挥,一定能把一支队列整齐、步伐一致、军姿严整的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达到扬我军威的目的。

  为什么大典选址天安门广场?

  阅兵仪式在整个开国大典中占很大比重,庆典的前期筹备工作主要围绕“怎样举行阅兵式和在哪里举行阅兵式”开展,尤其是阅兵式在哪里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阅兵指挥部起草的《阅兵典礼方案》在向中央领导人汇报后顺利通过,但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1949年8月,指挥所的将领们经反复研究论证,制订了两套关于阅兵地点的方案交给周恩来。第一套方案将阅兵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在市郊西苑机场。因为各有优缺点,周恩来仔细看过方案后没有马上拍板。

  天安门广场,地处北平市中心,阅兵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天安门城楼可作为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力气就可以让全体中央领导和政协代表在城楼上检阅;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但当时的天安门广场脏乱破旧,长安街也狭窄逼仄,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当日城市交通至少也要中断四小时。

  而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且西苑机场在1949年3月25日已举行过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的阅兵式。但西苑机场没有检阅台,如举行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要搭建像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其所费工程之大、投入资金之多,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西苑机场距市区较远,数十万群众参加大典,往返不便,但若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及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就体现不出来。且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而言,行动起来不方便。

  随着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周恩来的思考重心落在天安门广场上。天安门城楼矗立于北平城中轴线上,是紫禁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坐南朝北,巍峨壮丽,规模与气势之大,堪称天下第一,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经反复权衡,举行开国阅兵式的地点选在了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地址也就毫无悬念地定下了。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天安门广场是怎样诞生的?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正式更名为“故宫”,开始对外开放。但1937年北平沦陷后,故宫博物院关闭了,此后,故宫建筑日渐衰败,与故宫相连的天安门城楼也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且野鸽筑巢;金水河河道淤塞,水面污垢腐臭难闻;天安门前垃圾如山,最大的垃圾堆有七米高。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举行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出席了大会,会议决定由北平市建设局提出修整计划并承担修整任务。9月底,当时世界最大的天安门广场诞生了。以天安门为主席台,整个广场可容纳20万人以上。天安门城楼、金水桥及周边地区修葺粉刷一新,广场周围种植了大量鲜花、草坪和树木;金水河经清淤注水后,清澈见底;御河桥两边修建了供大会指挥及外宾观礼用的观礼台;在广场上新建了国旗台,竖起了一根高22.5米的电动国旗杆;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同时,天安门城楼的装饰和布置工作也按期完成,面貌焕然一新:天安门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城墙正中门洞上挂着毛主席巨幅画像,两旁是宽大的巨幅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天安门城楼上8面大旗迎风招展,10根朱红色廊柱间高悬8个10立方米的大红宫灯。全新的装饰符合中华传统喜庆形式,把天安门映衬得既庄严、稳重、典雅、大方,又体现了新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

  庆典为何定在下午三时?

  “新华广播电台,下面播送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仪式,将于今日下午三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194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用激动的声音向全世界发布了这条公告。这个时间之前一直是绝密,为的就是防备国民党派空军空袭开国大典。当时大陆还没完全解放,西南、西北、中南及华南的战事仍在继续。1949年5月4日,蒋介石就曾从青岛派出六架专门用于轰炸的美制B-24飞机轰炸北京南苑机场,投弹30枚,毁坏了飞机四架,房屋196间,死伤人数达24人。举行开国大典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贵宾都集中在天安门城楼,数十万军民聚集在广场,若发生空袭,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于这个考虑,聂荣臻郑重向中央军委提议,开国大典在下午三点举行。这个特定时间,是根据B-24轰炸机的时速及性能缜密计算出的。它的飞行时速是488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为3380公里。如果上午从舟山群岛起飞,轰炸机可以在3小时左右抵达北京,执行完轰炸任务后,还可以安全返航。但如果下午起飞,轰炸任务虽还可以执行,但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就可能有去无回了。

  即便如此,聂荣臻还是很紧张,为防止蒋介石孤注一掷,中央军委航空局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支飞行中队,负责北平的防空。在东观礼台上临时建了通信枢纽,在阅兵指挥所开设了有线电话总机,与天安门及广场各点通话,与南苑机场设立专线电话。此外,还在北京饭店楼顶设航空指挥台,在东大桥、通县菜地设立了防空电台。由于当时没有雷达预警系统,军委航空局在华北地区设了5个防空站,建立专人对空监察哨,组成肉眼防空通讯网。

  翻开《阅兵典礼方案》,还可以看到大量深入细致的防空应急预案:受阅时,如遭国民党空军飞机袭扰,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人立即转移到城楼下的防空洞里;现场参加游行的群众则就地卧倒;受阅的1978匹战马也都作了安排。同时,用战斗机进行空中拦截,在广场外组织高炮对空射击。在受阅的17架飞机中,有4架是带实弹的。带弹飞行受阅,这在世界阅兵史上都没有过先例。

  蒋介石最终没有派人来空袭,但潜伏在北平的敌特一直伺机而动。1949年9月中旬的一天,解放军战士在天安门附近巡视时,看到一个戴礼帽的人不时记录着什么,走近发现此人正在画线路图。战士刚要盘问,那人却先掏了刀子。被制服后,经审查,他正是国民党的特务,任务就是绘制天安门周边地图,预埋炸药。甚至在开国大典前一天,天安门城楼上铺设的两块苇席下,还扫出个炸药包。好在开国大典顺利举行,所有工作无一漏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公告
   第A08版:新视界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广告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17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1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19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20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21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22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23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
   第A24版:家装专版
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刻
新民晚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A20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刻 2019-09-29 2 2019年09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