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在新中国壮丽七十年历程中,在党中央领导下,上海和上海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上海第一、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全国。新时代的上海提出了要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目标,其中既蕴含了上海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体现了构筑未来的战略优势。
上海服务
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从上海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数以万计的机器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厂矿,一大批知名商店、学校、医院、剧团告别繁华的大都市前往遥远的新兴城市,这些都成为那个时代对“上海服务”的极好诠释。
从1953年到1955年,先后有1万多名建设者怀着“做自己的车”的信念,离开上海奔赴长春,支援一汽建设。其中,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明新这样的干部,他不仅自己来到一汽担任党委书记,而且把全家6口都动员到了长春;有优秀的技术人员和五金技工,他们带头攻克各类难关,后来都成为一汽技术骨干;还有一大批普通建筑工人,他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冬天一身冰雪,夏天一身泥土,保证了建厂任务的按时完成。
1956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繁荣首都服务行业”号召,一批服装、照相、美发、洗染、餐饮业名店从上海迁到北京,华新、紫罗兰、云裳和湘铭4家理发店在王府井组成“四联”理发馆。虽然与其他理发店4角钱的消费相比,在“四联”理个发要8角钱,烫发要2元2角,可谓是“高消费”,但那里新颖的款式和周到的服务依然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客人,人们勒紧裤腰带也要前去感受一二。1956年8月4日,《北京日报》刊登了10款“四联”发型,一时轰动,不少女性直接拿着报纸去店里要求按着报上的款式做发型。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及夫人、演员王晓棠、歌唱家郭兰英等也都是店里的常客。
如今的“上海服务”,内涵更广,能级更高,不仅要继续服务全国,更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周边,日本大阪神户、韩国釜山等港口都在积极争取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因为这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而且事关国家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谁来代表中国竞争“国际航运中心”,上海自然而然承担起这项使命。但此时上海也面临着一个难题:集装箱船越造越大,但黄浦江的水深不够,大船进不来。怎么办?上海创造性地提出了跳出长江口、到外海建港的设想,在距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上建起港口,把海岛渔村变成了集装箱林立的作业码头。有了洋山港的助力,自从2010年跃居全球第一以来,上海港的年集装箱吞吐量一直高居榜首,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世界的枢纽。
上海制造
两则广告见证“上海制造”发展之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令国人向往的“三转一响一咔嚓”——上海牌手表,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和海鸥牌照相机;还是展现国家工业实力的大国重器——世界首台双水内冷发电机、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海制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没有自己生产的手表。周恩来总理拿着瑞士自动表时不禁感慨:什么时候能让我戴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手表呢?1955年,上海的试制人员利用做琴用的音簧铜片、雨伞的钢丝骨、缝衣针等原料,经过反复摸索,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块细马手表。1958年,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正式建成,开始生产“上海牌”手表。周总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扬手指向东南方说:“告诉他们,我买一块,按市场价买,我给他们做广告!”上海手表厂为周总理精选一款“上海”牌手表,周总理按120元的市场价付了钱,买下这款表,从此一直戴在手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制造”经历了挫折、变革与发展,在传承经典记忆的同时,也正以积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姿态,实现着科技创新与全方位升级。从实现中国人“大飞机梦”的C919,到国内最大集装箱船“中远海运宇宙”号,再到占据全球港机市场第一的振华重工等,这些正是新时代“上海制造”的代表。
2013年3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南部港口迈阿密发表演说,鼓励美国人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为凸显亲民,演讲场地选在海边码头起重机旁。巧的是,起重机正是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振华重工的商标非常明显。奥巴马总统为“中国制造”做了一次广告。
两位国家领导人为上海的品牌做“广告”,有着完全不同的心境,一位充满自豪,一位实属无奈,这正展现了“上海制造”伴随着“中国制造”不断发展强大之路。
上海购物
从“中华商业第一街”到“进博会”
今天的南京东路西藏中路路口,人流如织。从这里往东到外滩,是一条浓缩上海百年商业繁华与变迁历史的商业街,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誉。这让它成为全球旅行者来上海观光的必游之地,正所谓“不到南京路,就不算到过大上海”。
作为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南京路在解放前就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最知名的商店,永安、大新、先施、新新四大公司落户于此,更增其繁华。
1949年后,南京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购物天堂。当时许多国际政要都会在访问上海的行程中加入一项——参观南京路。市百一店、华联商厦、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上海时装公司发挥着支撑南京路大都市商业中心地位的主导作用。一众上海老字号在这里焕发新生,让“买女装到朋街,吃点心到沈大成,买手表到亨达利,配眼镜到吴良材”等成为人们的共识。1999年,上海在西藏中路与河南中路之间辟出一条长1033米的全天候步行街,为广大游人提供了一个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场所。漫步街上,不仅能找到老字号的怀旧,也能发现新上海的时尚,真切地感受时代的变迁。
如果将南京路商业街视为“上海购物”的发端,那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则可以称得上是当下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最好载体。
2018年11月5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进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的举办,堪称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盛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范、未来范、炫酷范、绿色范十足的展品琳琅满目,让八方客商驻足,让全世界瞩目。人们看展品、谈交易、聊合作……热气腾腾的景象,展现着开放合作的蓬勃活力,让人感受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互动的强劲脉搏。“进博会越看越想买”,“进博会真是大,逛不够,腿好酸”。进博会带给老百姓的高涨热情,溢于言表。
对上海而言,举办进博会无疑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提供了难得的捷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最优质的企业、商品和服务集聚上海,老百姓“足不出沪”就可以实现“买全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深印在进博会官方“字典”中。
上海文化
从《梁祝》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等为了尝试解决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民族风格问题,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后陈钢参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他们上报了《梁祝》和《大炼钢铁》《女民兵》三个创作选题。独具慧眼的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大笔一圈,点中了《梁祝》。这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都未曾想到,一首中国音乐史上的旷世之作即将在他们手中诞生。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时年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陷入一片寂静。片刻之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面对热情的观众,俞丽拿再度挥弓演奏该曲,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60年间,琴弦上这只中西合璧的“蝴蝶”舞动翩跹,从黄浦江畔飞向全世界,成为光彩夺目、历久弥新的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如果说《梁祝》是上海文化乐章中的一个动人音符,那么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则是乐章中最恢宏绚烂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上海文化的深厚底蕴。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也是党史上诸多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发生地。为了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激励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从历经苦难辉煌中坚定信念,在弘扬建党精神中开拓前进,2016年建党95周年之际,上海全面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发布工程方案,协调推进工程建设。此间,陈望道旧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等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遗址遗迹得以保护修缮;“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等一批学术研讨会先后举行;《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等一批理论成果相继问世;“日出东方——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等一批重点活动项目陆续开展;京剧《浴火黎明》、沪剧《回望》、交响合唱《启航》等一批红色文艺作品崭露头角。2021年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即将到来,相信在上海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党的诞生地”能够成为上海的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让红色文化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