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已近在眼前,关于神秘的火箭军会在阅兵式上亮相何种新式导弹,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此前已有记者咨询相关部门,探寻大阅兵中是否会公开传闻多年的东风-41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它被视为中国战略威慑和战略打击能力的一个新标志。
火箭军的前身是解放军独立兵种——第二炮兵,2015年12月31日更名并升格为军种,不仅承担战略威慑和战略打击任务,还承担常规打击任务,是个核常兼备的军种。
喜爱火箭军的国人用一句俏皮话来概括其价值,那就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是借用了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的大名。由此看来,要了解火箭军,不但要了解二炮的历史,更要清楚其主战武器——东风导弹家族的威力。
和炮兵有渊源
很多人知道,二炮是周恩来总理命名,却很少知道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实际上,取名“二炮”不止为了保密,更在于它和炮兵很有渊源。
1957年,兼任炮校校长的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给军委上报告,建议成立导弹部队学校,得到批准后,极度保密的选拔由此开始。当事人回忆,当年12月,一批军政素养过硬的优秀炮校学员被秘密安置到总参第三招待所,几天后,又被转到北京长辛店马列主义学院二分院。12月9日,谜团解开:军委炮兵(即炮兵司令部)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共同筹建的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成立。这个教导大队的名字,在火箭军军史各种材料中反复出现,第一批导弹指战员、第一个导弹营,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1959年6月,教导大队撤销,人员回归军委炮兵和五院。此间,解放军在1959年还成立武威炮兵学校、西安炮兵特种技术学校。由于火炮与导弹在瞄准、抛射等物理规律及作战原则上有相近之处,所以通过这种短训方式,迅速培养出数千名导弹部队指战员。这一时期,先后成立的五个导弹营(俗称“老五营”)都是用的炮兵番号。
1959年夏,军委炮兵成立“炮兵技术部”,中国导弹部队专门管理机关成立。1963年,第一个战略导弹阵地建立。由于中国导弹部队人员与战斗力臻于成熟,因此从炮兵母体中分娩而出的时机亦呼之欲出。1965年,副总长张爱萍和炮兵司令部先后上报军委,建议成立导弹部队领导机关,毛主席批准,并把制订编制方案的任务交给炮兵。
1966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原人民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与炮兵管理导弹部队的机构和人员合并,整编为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最初,军委打算命名为“中国战略火箭军”,因为苏联就如此命名,因此中国可以借鉴。但周总理没有采纳,因为他不仅考虑导弹部队需要保密,还考虑到要尊重历史和军队各方面的感情,即导弹部队原来隶属炮兵管理,于是提议:“我看就叫第二炮兵吧。”这个名字就定了下来。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正式成立,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火箭军成立之日。
东风压倒西风
中国最早发展的地地导弹武器是弹道导弹。由于国内当时技术实力薄弱,因此从苏联引进R-2近程弹道导弹,这实际是苏联根据二战末期缴获的德国V-2导弹研制的。根据苏联提供的图纸,1958年1月9日,国防部五院对R-2展开仿制,命名为1059导弹,随后更名为“东风一号”。也许有人会问中国地地导弹为何都以“东风”命名?据当年装备运输保障人员李军回忆:“我的第一件工作是分配到长辛店0038部队(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大队去学习‘1059’。当时五院已开始仿制,作战研究处的任务是提出型号战术技术任务书,以指导设计部门的工作。我被分工到搞前沿部分,首先绘制一个亚洲敌情设想图。关于设想图的名字,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最后想到毛主席一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便决定起名为‘东风一号设想图’,给设计部门下达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中就用了这个名字,后来我国地地型号导弹一直沿用了‘东风’。”
东风-1最大射程为550公里,可携带500公斤弹头。在弹体结构制造过程中,主要解决了材料问题,采用了40%的代用材料。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东风1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导弹飞行了550公里,弹头命中目标区。但由于对R-2导弹技术并未完全吃透、苏联提供的图纸材料和工艺不过关等原因,东风-1仅小批量试装。之后,中国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相继推出一系列国产东风导弹,形成蔚为壮观的大家族。
两弹合体 一举成功
从1964年至今,中国公开的东风导弹型号已超过十种,每款导弹又有不同的改进发展型号。上述导弹中,东风-2值得大书特书。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种地地导弹,东风-2一经问世就被赋予特殊任务。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随后中央批准“两弹结合(导弹与原子弹结合)飞行试验”建议,要求在1966年第四季度做好导弹核武器试验的准备,东风-2是当仁不让的理想载具。
1966年10月底,聂荣臻元帅飞抵发射场区,亲自组织指挥“两弹结合”试验。27日凌晨5时,发射阵地一切准备就绪,请求加注推进剂、发射。周恩来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通过专线电话指示:“可以加注,要安全发射,准时发射,祝你们成功!”上午8时30分,进入“30分钟准备”。地面人员全部撤离阵地,前往安全地带。当时,地下发射控制室仅留下7人,即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第一试验部参谋长王世成、第二中队中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纵员佟连捷、战士操纵员徐虹。
上午9时,王世成下令“点火”,佟连捷按下发射按钮。东风-2导弹在烈焰和轰鸣声中升空,在中国本土上空飞行894公里。9分14秒后,核弹头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首次“两弹结合”试验一举成功。从首次核试验到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美国用了13年(1945年至1958年),苏联用了6年(1949年至1955年)。中国仅用了2年零11天,在五个核大国中速度最快。中国“两弹结合”试验是一次全当量(1.2万吨TNT当量)、全射程、正常弹道、低空爆炸、符合实战情况的“热试验”,意味着真正有效的导弹核力量正式成型,而高震亚等7人也被誉为“阵地七勇士”。
如今,第一代的东风导弹均已退役,第二代改进型和第三代导弹才是火箭军主力,其中除了东风-5洲际导弹的改进型东风-5B因尺寸、重量较大而采用液体燃料外,其他导弹普遍采用固体燃料,在尺寸缩小、重量变轻的同时,威力更强、精度更高。
全天候发射
现代战争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快速、短促、信息化程度高,在先进的侦察、监视、情报、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帮助下,战场目标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打击和摧毁。而火箭军是我军重要的远程常规打击力量和战略核威慑、核打击力量,因此在现代战争中要想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具备全域机动和全天候发射能力。一句话,“保存自己才能打击敌人”。
近年来,火箭军十分重视全域机动和全天候发射能力的演练。通过采取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导弹操作程序,提高导弹连续测试、快速机动、全天候发射等能力,部队常年转战南北、游牧东西,从当初几十公里的单装拉动到如今整建制的千里机动,部队全疆域机动、全天候作战的能力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以装备远程导弹的某导弹旅两年前的一次夜训为例,该导弹旅野外驻训时,指挥所突然在夜间接到上级演练指令,官兵们闻令而动,特装车库大门打开时,铁甲车灯接续点亮。战车列队,登车就位。“占领阵地”号令下达,多个作战单元同时多向开赴深山密林。各要素电子屏幕上,战场态势、电磁环境、卫星临空等综合信息随即生成,通过一体化指挥系统,一道道指令瞬间下达各个战位。
一路上,该导弹旅不断遇到导演部设置的各种突发性复杂情况,如“敌机抵近侦察”“敌机轰炸”等,但官兵们面对这些突发的复杂情况没有任何慌乱,迅速、有序地进行处置,例如在遇“敌机”抵近侦察时,车队立即停车熄火,盖上防红外探测隔热伪装网,架起变形支撑杆,战车瞬时遁形于密林黑夜之中。遭“敌机轰炸”后,综合保障营官兵迅疾出动,配属到营的卫勤小组快速就位,“伤口”处理、“伤员”转移,野战救护所内,抢救手术立即展开;装备抢修小组同时行动,定位车辆故障、更换受损零部件、完成测试……少顷,备份驾驶员接过方向盘,战车“复苏”,铁甲洪流再次启动。
在抵达某场坪、装备展开后,又相继传来“营长阵亡,教导员被策反,某项测试时,某指示灯显示异常”“紧急转进至×场坪开展战斗发射”等情况。官兵们又迅速处置,顺利抵达指定地域,立即进入战斗发射流程。
“5、4、3、2、1,点火”“点火”号手用拇指按下“点火”按钮,车震山抖间,“导弹”吐着长舌直刺苍穹。作战参谋向旅指挥所报告发射情况,演练圆满完成。
当前,中国火箭军提高突防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反导系统技术已对采用传统抛物线弹道飞行的导弹构成严重制约,如果没有新的突防技术,那么导弹威慑力就会严重下降。
从近年来公开报道的国产弹道导弹演训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出,不少都在头部与弹体附近装有四片弹翼,这显然是为了让导弹具备末段机动能力,突破反导系统的拦截。另据公开报道,中国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技术日臻成熟,如果让弹道导弹携带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那么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能用、管用”的作用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部分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