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文艺创作的成就,我一直会想到前辈作家陈残云的著名长篇小说《香飘四季》。这部作品于1963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珠三角水乡人民建设新农村的热切愿望,展示了青年农民脱贫致富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纯美温馨的爱情。
我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仿若一个传奇。那时我尚在念小学,全国的图书馆都处于关闭状态,能够读到的书很少,大多是私下传阅。一天,我的同学偷偷地塞给我一本用报纸包住封面的书,我忍不住立刻打开,《香飘四季》的书名顿时扑入我的眼帘。同学说,这书是他姐姐问别人借的,我必须在第二天归还。时间那么短促,我只好一上课就把书放在课桌里开读起来。显然,这是冒险的,所以,我很快便被逮个正着,书给没收了,而且再也没有还给我。我神思恍惚,很长时间都沉浸在中断了的小说中,直到近十年之后,当这本书重新出版时,我才第一次把这部作品读完。
我很想把买来的书给到我同学,算是迟到的弥补,听说他去深圳工作了,所以,我趁着出差的机会,把书带到了深圳,可惜的是,我没能再找到他。不过,我却去了一趟东莞——因为《香飘四季》的故事来源于东莞的麻涌。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创作这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陈残云去麻涌蹲点体验生活,他光着脚板走遍了河道交织的村落,在农民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搜集了大量素材,所以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华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则令人陶醉。我徐徐漫步,那些故事再次在我眼前展现:小说中的东涌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有子莫当耕田哥,有女莫嫁东涌郎”。主人公许火照是一个雇农的儿子,在饥饿中长大,他忠诚于党的事业,立下雄心壮志,定要领导全村群众齐心协力摘掉东涌的穷帽子。他们进军盐碱地蛇窝,排沟灌水,改变土质,合理密植,种出了粮食。他们还采纳经验丰富的老农的建议,大力种植香蕉,发展畜牧业。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东涌村获得了空前的好收成,终于摘掉穷帽,变成富村,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我特别喜欢小说中聪灵秀美、朴实坚韧的女青年许凤英,她不贪慕虚荣,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具有美好的理想、纯洁的心灵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她抵制各种诱惑,耐心等待和期望着能够与复员军人何津在一起,因为他与自己有着同样的信念:“我们的国家是个穷国家,但是,穷人不是天生的,穷村、穷国更不是天生的,大家有志气,好好干,总干得出个出头日子。”我走在那片土地上,一一辨认着小说里写到的满地蕉杉、果木,金色田野里的阵阵稻浪,河涌水寮凉棚的独特景致,用这种方式重读了一遍《香飘四季》。
四年前,我去浙江宁海农村定点下生活,我的脑子里一直闪现着陈残云在村子里穿梭的身影,他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生活的热情和洞察始终感染着我,我觉得只有像他那样深入、扎实地蹲点,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在前往宁海的路上,我在电脑里看到了大型组歌《香飘四季》,这部献礼改革开放的作品,描绘的正是陈残云小说《香飘四季》的原创地东莞麻涌的今日风貌,颂扬麻涌人不守一隅、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水天一色,绿油油的蔗林,绿油油的蕉林,绿油油的世界……”伴随着美妙的歌声,我再一次重温了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朗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文学语言的经典名著《香飘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