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
开市两年半被暂停
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始于1992年,当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国债期货交易。“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由于当时的利率市场体系和交易风险管理系统并不完善,且当时交易所和经纪人缺乏风险意识和相关经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过小、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监管部门缺乏监管手段等错综复杂的原因,1995年2月23日,做空机构抢先得知 “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3·27”国债在1分钟内涨了2元,10分钟后涨了3.77元。16时22分13秒,空方主力上海万国证券在最后8分钟内砸出1056万口卖单,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
当日晚上,上证所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而鉴于“3·27”国债违规事件的恶劣影响,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中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结束,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重新上市
对市场不形成利空
如今,在阔别十八载后,国务院再度批准国债期货。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意义并不单纯是一个新期货品种的诞生,而是标志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早年对比,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并且正待实现更大的突破,而目前国债市场规模庞大,且品种齐全,参与机构众多,另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也已相当完善,可以说,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风险管控机制日趋成熟,国债期货的来临水到渠成。
而国债期货的推出,将大大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目前,中国国债存量达7万多亿元,债券总规模在27万亿元以上,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机构避险需求不断增强,对国债期货需求十分强烈。国债期货在未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将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
有关人士强调,我国国债期货在发展初期更将受到严格监管,市场规模比较有限,不会出现热炒爆炒局面,不会吸引大量资金驻扎。相反,国债期货的上市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对A股市场不形成利空,对于现券持有者来说,是一个风险对冲的工具;对于期货市场来说,多了一个投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