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来到翟家宅,我们惊呆了。兄弟两人均为智障,母亲早年离世,父亲去年过世。因为是冬天,破旧的窗户、破损的门让整个房子看起来特别凄凉,兄弟俩住的房屋、睡的床等脏乱不堪……说实话,工作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特殊的家庭、如此的生活环境……工业区残联帮兄弟俩添置家具、床、灶具等,更换门窗,安排居家养护,我们也送去衣物……”
以上两段记录,摘自嘉定区残联办公室主任姜国琴的《民情日记》。
自去年以来,民情调研成为嘉定区残联的一项工作制度,工作人员人人有任务。记者翻阅22本《民情日记》发现,他们的“走基层、亮身份、改作风”不是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带着问题走访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定指标考实绩
嘉定区有1.6万残疾人,区残联仅22名工作人员,工作繁忙,以往难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沉下去”。2012年初,区残联领导班子定下这项民情调研制度,要求与更多残疾人交朋友、问疾苦。
制度规定,每人下基层调研民情每月不少于三次,其中领导干部每周一次。调研过程要做到“四个一”:访一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群众,为残疾群众办一件实事,记一本日记,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调研对象尽量随即抽取,不做事前安排和“打招呼”,更杜绝“握握手,送红包,走人”的形式主义。每季度召开一次交流会,分析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残疾人的需求,及时给予解决或融合在以后的政策中。
采访中,区残联负责人实事求是地说,经过近一年对民情日记的督察,可以看出,还有5%的日记存在以会议代替走访等问题。为此,区残联进一步细化制度,规定每次走访不少于30分钟,与走访对象“平起平坐”。实际上,很多人已做到这些要求,座位注意不“高人一等”,与残疾人一聊就是一两小时,日常还通过手机短信联系,与服务对象成为好朋友。
察民情定政策
在走访中,能听到真话实话,还能发现个性化问题,提炼带有共性的问题,推动建立真正惠及民生的政策和项目,比坐在办公室等待群众上门或电话铃声响起更有效。
在不久前的交流会上,有人提出,在走访农村残疾人家庭时,有人反映,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低,就业困难,补贴标准却低于城镇,生活窘迫。经过广泛听取意见,明年,嘉定区残联计划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出台“城乡补贴一碗水端平”的惠民政策,解农村残疾人之忧。
开会之余,大家随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最近,党组班子收到一份建议书,就是一位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肢体残疾人反映,购买残疾人代步车的补贴金额偏低,经过一番讨论,嘉定区残联计划明年提高补贴标准,百姓呼声有了回应。
化矛盾解烦恼
最近,上海市残疾人运动会正在举行,嘉定有一名聋哑残疾人获得了乒乓球个人第三名和团体第六名的成绩。领奖回来没多久,综合科分管文体工作的潘海英正在午休,突然收到这个残疾人的短信,内容很长,情绪也很激动,指责镇残联的干部分配奖金不公平,对待她的质疑不负责任,还说如果区残联不解决,就要层层上访。
潘海英赶紧了解情况,回复对方的短信,两人聊了近30分钟,你来我往发了近20条短信,终于解开误会,这名残疾人不仅心情平复下来,还客气地发来短信说:“嗯,我明白了!心里有数,谢谢你耐心开导了我。”
自从潘海英走访认识了许多残疾人朋友,这不是她第一次“灭火”,之前她还协调有关部门,揽下一名瘫痪退休教师的分外事。不仅她一个人,大家都主动化解残疾人的烦恼。办公室的陆浩几次利用休息时间,为一对姐弟调解家庭矛盾,让他们握手言和。康复科的翟泉明与结对的一个聋哑残疾人成为好朋友,对方经常把残疾人群体的所思所想通过短信告诉他,让他可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升级、激化。正是因为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种种个性和共性问题,今年嘉定区残疾人到各级机构的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成,显示出民情调研制度的显著成果。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