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昆明路54弄的沈凤英阿婆家,是这次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献老家具的首户居民。沈凤英今年89岁,她22岁时和丈夫一起搬到了昆明路。当时,这个弄堂里居住的都是远渡重洋来到上海躲避纳粹屠杀的犹太难民。
沈阿婆回忆,她的犹太人邻居有的是牙医,有的是酒馆服务生,也有做小作坊老板的。大家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一直用各自的方式关心彼此。老人年轻时喜欢种花,犹太邻居看到她种的花好看,会在路过时向她鼓掌,表示赞美。沈凤英老人说:“每次见面我都和邻居说Hello,有时,邻居家的小狗惊吓到我,他们就会对我说I'm sorry(对不起)。住在一起近三年,大家关系一直很融洽。”
随着二战结束,1949年前后,犹太难民陆续离开了上海。临走前,有的犹太邻居将部分家具留给了沈凤英一家和其他弄堂里的“老上海”。沈凤英一家接收的家具包括一个铁制的牙医器械储藏柜和一个木制的欧式橱柜。牙医储藏柜原本是白色的,为了和自家的家具配套,沈凤英将它油漆成了绿色。欧式橱柜则基本保存完好,古典的拱形装饰橱顶、简洁的圆顶玻璃门、优雅的装饰线——这个橱柜即使放至今日来看,依然颇具欧式经典风情。
老人的女儿朱文华告诉记者,这个橱柜的玻璃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还会折射出七彩光线,非常美丽。此外,橱柜的底部还有隐蔽的暗格,供存放私密物件,设计巧妙。
这次昆明路54弄被纳入了提篮桥街道93号旧改地块的征收范围,一家人高高兴兴签约,准备搬入过渡房。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将这两个当年犹太人邻居转赠的橱柜捐献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虽然这个橱陪伴了我们一家四代人60多年,感情上难以割舍,但我们觉得应该捐献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老人的女婿黄泰安表示。
这几天,在沈凤英一家的带动下,昆明路54弄里不少居民将当年接收的犹太难民使用过的老家具陆续捐出。这些老家具从材质上来说并不名贵,不属于值钱的古董,但因为它们的主人是曾经的犹太难民,见证了二战期间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因此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本身的价值。
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纪念馆将对些家具造册登记,然后请专家作鉴定,对确实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东西,按照文物保护的方法进行专业保管和利用。这些年随着旧区改造工作的推进,不少提篮桥社区的老住户陆续搬离。纪念馆希望家中有类似老家具的居民能和纪念馆取得联系,一起来完善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通讯员 万彦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