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跟老师说今天迟到是因为你算错了时间。”3月1日,返校第一天,女儿告诉我,因为迟到引得同学哄堂大笑。为什么笑,因为女儿自上学以来,不是在迟到的路上,就是已经迟到了。
这次迟到,确实是因为我误算了上学时间。第一次尝试步行上学,我以为用时45分钟即可。而实际上,我们整整走了一个小时。其实,迟到不仅是女儿的痼疾,更是我的痼疾,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溯本求源往往是家长的问题。记得我上学时也常常迟到。班主任忍无可忍时,会说:“下次迟到,你就不要进来早读了。”于是,第二天若还迟到,我就识趣地站在教室门外,觉得墙里墙外共早读,新鲜而有趣。来往的老师往往主动上前劝解:“进去吧,别站在门外。”而我也每每很有“风骨”地说:“就在这里读也好……”没想到虽未言传,但我不守时的散漫作风身教若此。
“拜托您一件事,行吗?”上学期期末家长会后,儒雅的创新中心主任从长长的走廊尽头大步走过来,笑容可掬地说,“您能提醒一下孩子明天不迟到吗?这学期就剩几天了,好歹坚持下来吧。”这请求让我惭愧不已,下定决心一定督促做到。结果,翌日,女儿从磨磨蹭蹭开始的早晨,让我没能兑现承诺。
“不急,你要是不迟到,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常听友人对我如是说,因为宽宥,迟到继续,甚至成为传统。直至日复一日看着女儿如出一辙的迟到,以及迟到后内疚又不愿承担后果的自圆其说、自我安慰或怒目横眉佯装无所谓的消极应对,我才痛下决心:必须改掉迟到的恶习。其实,有些人无论手头的事情多忙,都能早5分钟到达约定地点,而不像我这样临出来时还接着一个电话,一上街就犯嘀咕:什么点啊,还这么堵?于是,总是等着人们安慰我的“不好意思”……女儿如镜,照见了我的错误以及不良影响,让我警醒:必须重视,不迟到首先从我做起。
沟通无障碍,我和女儿很快达成共识:无论如何不能迟到,每天提前一刻钟起床出门,我们都上闹钟,做好双保险。终于,3月2日,女儿提前到校给了班主任一个惊喜。“占老师很惊讶,过来捏着我的脸……”看得出来,笑逐颜开的女儿在回忆这一情景时,很享受被“捏”的幸福。
打一场“不迟到”的战争,从女儿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初三,我们用了9年的时间。从细致入微的说教到剑拔弩张的责罚,直至今日至简至坚地执行“提前一刻钟出门”,是女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与其说是我帮助她不迟到,不如说是她让我看到迟到的种种危害与弊端,告诉我:不能迟到!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女儿享受被“捏”的幸福,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