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居住的石库门很宽畅,房型整齐,建筑精致,海派风格一览无遗。随着人口增长,地皮金贵,开始出现房屋乱搭乱建的状况,就连居委会也出面在过街楼下搭建简易房,办起了公用电话间。
那时候,没有几家有条件安装私人电话,传递信息主要依靠公用电话。因此,电话间这块弹丸之地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传呼电话就靠几位里弄大姐,非常辛苦。其中有位阿巧阿姨,被大家公认为热心人。
阿巧阿姨是位患有足疾的残疾人,但是,丝毫不影响她的工作热情,刮风下雨,寒来暑往,终年奔波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由于她没有文化,传递信息往往牛头不对马嘴。比如有人要求对方在轮船码头见面,阿巧会通知人家到火车站碰头。对方要求某人上午八点上班,阿巧会通知该人晚上八点回家。当事人火冒三丈,原想狠狠批评阿巧,可是看见她步履艰难,牵动全身关节而四处奔波,心中老大不忍,无名火化为轻描淡写地责问:“阿巧,你太粗心了,应当多向与你搭班的阿花学习,人家阿花工作多么认真,从不出差错。”阿巧不服气,酸溜溜地回答:“阿拉比不过阿花的,人家阿花识字多,有文化,旧社会当过舞女,一天到晚跟男人一起蓬嚓嚓,蓬嚓嚓,脚劲多少好啦。”
阿巧特别喜欢孩子。身上经常带着糖果,看见入眼的孩子就奉送糖果,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她必然责无旁贷地上门告状,如果家长无动干衷,她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工作:“小孩要多教育,不然将来犯法要枪毙的。”如果家长发火教训孩子,她则极力劝阻:“小孩还小,长大了会好的,这叫树大自然直。”邻居们都说,阿巧会做思想工作,火候掌握得好,白脸红脸都由她做。
弄堂里谁家办喜事,阿巧主动参与,车嫁妆,包喜糖,件件能干。谁家办丧事,阿巧也必定到场。沪上风俗,办丧事必须有人哭泣,渲染制造悲痛气氛。有些年轻人怕羞不会哭,遇到这种尴尬,只有请阿巧帮忙。阿巧赶到丧家,面对遗像,双手一拍,哭腔张口即来:“啊哟,我的……弄堂里的……亲人啊,侬招呼不打,眼睛一闭,双脚一挺就动身啦,今天……”哭声突然停止,阿巧转身问:“来客是啥人?”家属回答:“外孙女。”阿巧马上接哭:“侬真是好福气,今天外孙女特地来送送侬呀,侬从小就欢喜外孙女,看见伊脸上笑嘻嘻,热汤热水招待伊……”半真不假的数落触动了外孙女的心灵,她感动地号啕大哭起来:“外婆……好外婆。”阿巧发现效果已经达到,立即停止哭嚎,立马劝阻:“外孙女,勿要哭啦,人死不能复生,侬外婆活到八十多岁高寿啦。”邻居们都说,阿巧貌不惊人,本事不小,能哭能笑,弄堂里少不了这样的热心人。
谁也没想到,阿巧还受到公安部门的嘉奖表扬。原来,弄堂附近新开一家夜总会,每天晚上,彩灯高悬,煞是热闹。不久,有人向公安部门举报这家夜总会有色情活动!派出所立即召开居民座谈会,摸情况,排线索。阿巧也被请来开会,她积极配合协助破案,不仅说出夜总会真实内幕,还准确报出夜总会具体人数:“我了解这家夜总会从业人员人数,双休日百余人,平时三四十人。”众人暗暗吃惊,阿巧怎么会如此熟悉?阿巧胸有成竹,娓娓道来:“这次传递的信息绝对准确,因为我娘在这家夜总会里淘米烧饭,每天来多少人,烧多少饭,总归八九不离十,绝对不会搞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