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这本来是个冷门的学科,上海社科院又只招研究生,因此听课的学生不多。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于是我开始给全所各专业的研究生开大课。听课的人多了,知道有这门课的人也就多起来,陆续有其他研究所的同学闻讯前来选修或旁听。上海社科院是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机构,不同学科之间差别很大,对那些满怀好奇心,喜欢了解一些似乎与本专业不相干知识的学生来说,也就有了选择空间。
这学期开学不久,有位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我在讲课的照片,配了如下文字:随便听听,发现钟老师讲的经济思想史课好,就选它了。还有一条微信,大意是说,我也是当教师的,想听听钟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表述思想,怎样和学生沟通的,云云。
这使我想起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他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也喜欢听一些有思想的教授讲的课,甚至同一门课,连续听几个学期。教授问他,这门课你不是已经听过了吗,为何重复来听?张五常回答说:我是来听您的思想是如何发展的。
今年,我邀请张五常教授来我们举办的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作演讲。他非常认真,作了充分准备,为了演讲题目和演讲时间,张教授的夫人苏老师和我协调了几次,有时深夜给我发邮件。那天张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国富论>的三得两失和思想传世的需要条件》,他说,《国富论》的贡献是揭示了人的自利心是生存的必需,分工只有和市场相结合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构建了以生产效率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和以财富分配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而忽略合约安排和交易费用则是斯密理论的缺失,谈到思想的价值及其传世,他认为,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是挣不了钱的,思想是不值钱的,但思想传世,对学者是一种特别的满足。要产生传世的思想,离不开好的教育制度和环境。
45分钟的演讲,没有水分,没有拖宕,堪称是一堂高度浓缩的经济思想史课,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演讲稿在新媒体和相关报纸刊发以后,引起热烈反响,难怪张教授出场总是一票难求,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口才、知识、规范,只是讲好课的技术条件,有鲜活的思想、有独特的探索、有开放的视野、有自由的互动,才是讲好课的灵魂和精髓。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