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杭帮菜的代表,如西湖醋鱼、虾爆鳝、蟹酿橙、龙井虾仁,乃至宋嫂鱼羹,非标榜杭帮的菜馆,模仿或改造这些菜肴,把它们变成自家的看家菜,心都不多跳一下,唯独对于杭帮的另一道名菜——干炸响铃,不敢、不愿、不能因袭之。不信,你到任何一家非杭菜馆试试,吃不到是大概率的事。
难道干炸响铃就那么难以复制?那么难以推销?那么难以吸引回头客?
我想应该不至于如此。
说实在话,跟许多人一样,干炸响铃究竟是菜还是小吃,我也一直没有搞清。酒席上的炸臭豆腐干,谁会把它当作一道大菜、正菜对待呢?无非是音乐里头的间奏曲而已。
但,干炸响铃就这么牛,号称杭州菜馆却拿不出这道菜,基本可以判定它为“伪店”,好比正宗上海土著说话句尾不会带“伊刚”一样。
这响铃到底怎么个响法呢?
我能告诉你的是——当然前提是你从来没有见识过干炸响铃长得咋样——它压根儿就不响,也不像个铃铛!
干炸响铃的粗略制作过程是:把新鲜里脊肉斩成细茸,加入鸡蛋、味精、食盐、绍酒等,拌匀;把优质豆腐皮铺开,去除四周的硬边;将拌好的猪肉馅放在每张豆腐皮上,压实,卷成筒形(卷合处蘸清水,使之粘住);切成3厘米长的小段待用。开中火,将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豆腐皮卷,再旺火炸2分钟;见黄亮松脆时,用漏勺捞起,沥干油,装入盆内;跟带一碟甜面酱、葱白段和椒盐迅速上桌,蘸着佐料吃。
有人说,响铃之名,缘于食时脆如响铃之故。此说貌似有据,实则过于夸张。如果食客同时咀嚼,岂不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游击队员在钟楼之下被射杀,全城教堂大钟一齐鸣响?
我所知道的另一个掌故是:据说从前有个豪杰进了一家小饭店,点名要吃那道豆腐皮包肉的菜。不巧豆腐皮刚用完。但他一定要吃这道菜。听店主说豆腐皮在离此地很远的泗乡定做,他便跨上自己的黄骠马挥鞭而去。谁知只过了不一会儿,店主就听一阵马铃儿叮当响,循声望去,那豪杰已出现在小饭店门口,手中还托着一包从泗乡买来的豆腐皮。厨师甚为感动,立即动手,不惜用上好的猪里脊肉,再用优质的豆腐皮包裹,还特意把菜形做成马铃状,入油锅烹炸,供客人下酒,以此来纪念这位知己爱菜心切、驰马取料这件事。于是,后人称此菜为“炸响铃”。
这里特别提到了食材的独特性——杭州泗乡生产的豆腐皮。无此不成菜。所以,干炸响铃成为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这道菜或小吃是美味无比的。我吃了不知多少遍,总觉得形式大于内容,滋味淡寡,不足以餍老饕。原因可能是有的杭帮菜馆过于节俭,豆腐皮里的肉馅还不不及上海小馄饨,颇有坏了杭帮经典名声的嫌疑。
干炸响铃显然是一味江南菜。殊不知北方也有。
美食家唐鲁孙先生告诉我们,清宫寿膳房有一道菜,就叫“炸响铃”——把驴皮单独起下来,回锅炸脆,蘸着花椒盐吃,是一样下酒的美肴。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说是清朝的道光皇帝自奉甚俭,隆冬偶饮几杯,就喜欢以炸响铃下酒。有一天他在后宫无意中翻阅食单,看后大吃一惊:一味炸响铃竟开价120两银子。他立即传御膳房问话,回说用整猪烤后起皮下锅,确实不能算贵。道光虽未深究,但从此绝不点此菜。后来此事传出宫禁,北京一些大的山东馆子都添了这道菜以宴客。至于是否真用驴皮做的,只有天晓得了。
北方客,尤其是知道“炸响铃”这道菜的典故的,若到江南来,千万要留点神,因为此“炸响铃”非彼“炸响铃”,绝不像京师的那么金贵,它只是豆腐皮和猪肉馅合作而已。
南北“炸响铃”各有所本,不可附会。材料虽不同,外形倒是蛮像的。不过,北方的“响铃”因为是用驴皮或猪皮炸的,吃起来比杭州的“响铃”要响得多,那是确凿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