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化武器”异军突起
“群化武器”以智能化无人控制技术和网络信息系统为支撑,其设计意图就是通过数量优势对敌方目标形成难以应对的饱和式攻击。美国海军研究“蜂群”无人机的初衷,就是为了依托“蜂群”的巨大数量优势突破现有的对空预警侦察和拦截系统。模拟试验表明,一艘安装“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在同时遭受5-10架来自不同方向的无人机攻击时,总有无人机能成功突防。
目前,在“群化武器”发展领域,美军不论是战略思想还是作战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报道,早些时候,美军成功使用3架F-18战斗机在空中释放了多达103架“山鹑”无人机。这些“蜂群”无人机个体小巧,并具备较高的人工智能,可实现自适应飞行和任务自动分配。
需要指出的是,“蜂群”中并没有负责管控的“蜂王”,而是所有个体共同组成分布式“大脑”进行决策。理论上个体数量越多,“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就越强,战斗时也就越难缠。由于“群化武器”中的个体往往设计得较为精简,这种攻击模式可以大幅降低作战成本,同时也可减少大型作战平台和战斗人员的伤亡,因而也被美军视为可改变未来战争规则的“颠覆性技术”。
“两大优势”潜力巨大
与其他常规武器相比,“群化武器”的一大优势是价格低廉、可实现庞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
集群化作战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传统昂贵的大型有人作战平台分解为数量更多、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的分布式无人作战平台,进而以数量优势弥补单一平台战力不足的新型作战理念。一个完整的“群化武器”作战集群,甚至可“包揽”从排雷排爆、侦察监视、警戒搜索到物资运输、协同攻防、自主作战等多个领域,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作战潜能。
“群化武器”对于战场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其庞大数量使敌人需要打击的目标急剧增加,不得不付出高昂代价。尤其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批量生产一只蜜蜂大小的微型机器人单价可能降至10美元左右,完全可以组建起千万数量级的微型机器人大军。
“群化武器”的分散性使得敌方难以有效锁定目标,即使其中一些个体被摧毁,剩下的大量无人作战装备仍能继续完成作战任务,这就大大增加了“群化武器”对战场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性。毕竟,兵力的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群化武器”就是企图以数量优势达成对敌有效打击,实现低成本下对敌高价值目标的饱和攻击,甚至还将主导战场上的“作战节奏”。
“战场智慧”仍有短板
有军事专家指出,从技术上看,早在1987年就出现了第一个具备群体特征的计算机程序。2004年,采用了群算法编程的智能降落伞在美国诞生。美国军方2015年9月公布“小精灵”项目,计划研制一种可利用集群效应对敌方进行侦察和电子战的无人机群。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启动的“群体编队”项目,重点研究无人机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目前已经实现12架无人机的自主协同飞行和模拟打击。
在“协同空域作战”概念中,美军还提出用集群无人机充当有人驾驶战机“僚机”的概念,将“群化武器”的应用拓展到态势评估、制空、跨平台联合制导等多种复杂任务。美国海军在2016年的无人艇自主规划完成任务试验中,就实现了无人艇指定区域巡逻、敌友舰船区分、追踪和跟踪嫌疑舰船等作战构想,甚至还可协同攻防。
目前,“群化武器”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态自愈、协同攻防、智能分解等“战场智慧”,其中的智能分解是指当作战中暴露出某项弱点时只需对相关组成部分进行替换或改进。
不过,如何提高群体管控和调度的效率;如何提高环境感知能力和群体间通信能力;如何实现合理分配作战空间和规划运动路线等依然是需要持续改进的关键课题。只有凭借高度智能化的精准控制,“群化武器”才能改写战争规则,引领未来战争进入新时代。
马建光 张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