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文俊院士与上海交大的不解情缘
易蓉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昨天在北京去世。吴文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著名校友。由于他在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并创立了国际数学界著名的“吴公式”,于2001年获颁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吴文俊与钱学森学长、张光斗学长、徐光宪学长一起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见证着学校发展的文俊路和学森路就是以吴文俊和钱学森两位校友命名的。

  在交大爱上数学

  1936年,高中毕业的吴文俊,以交通大学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数学系学习。他当时读的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大学一、二年级是合在一起上课,一年级时在徐汇校区上课,读书、做实验,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吴文俊说当年的自己非常喜爱物理,也喜欢初等数学、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等课程。大二开学前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交大不得不迁到法租界,借用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校舍继续办学。

  不过,吴文俊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在大三时。当时武崇林教授讲授《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论》《高等几何》等数学课程,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十分有趣。吴文俊曾对交大人说,“武先生不仅追求本质,而且重于解答疑难,课程精彩极了。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数学。”武先生见他对数学有兴趣,就经常从家里带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给他看,还不时地“开小灶”,在他的指导下,吴文俊的数学有了很大的长进。

  大学毕业后,吴文俊断断续续在中学教了五年书,不能系统地研究数学使他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这时,交大母校的老师和同窗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1945年,大学同窗好友赵孟养把自己在“临时大学”郑太朴教授的助教位置让给了吴文俊,并告诉他,教育部马上就要公开招考“中法交换生”,鼓励他去报考;郑太朴教授也曾专程赶到他家,劝他一定要去试试,否则太可惜了。吴文俊曾回忆说,郑先生不善言辞,当时助教工作其实仅仅是每周听他的课,然后根据安排上一次习题课,平日的接触很简单。郑先生特意到家中鼓励,令他意外又感激。此后,在赵孟养的引荐下,吴文俊还先后认识了苏步青、朱公谨、周炜良、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著名人物。“如果没有交大郑太朴教授和大学同学赵孟养的指引和热心推荐,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每每回想起这一切,我就会想到母校,想到我的恩师和我的同学。”吴文俊在为交大数学系80周年编撰的系史《数学系八十年》中写道。

  念恩情心系母校

  吴文俊一直关心、关注母校发展,多次回到母校参加学术活动、看望老师、与学生座谈。吴老曾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对上海交大的数学学科建设,吴文俊提出“不要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而对青年学子,吴老曾寄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专版/新民健康
普陀区三条“断头路”年底前辟通
106岁老人成功安装心脏起搏器
小伙子车库捡到10万元 苦等失主半个小时后报警
导诊机器人
老太太乘自动扶梯不慎摔倒 小伙箭步上前扶起化险为夷
吴文俊院士与上海交大的不解情缘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吴文俊院士与上海交大的不解情缘 2017-05-08 2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