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爱上数学
1936年,高中毕业的吴文俊,以交通大学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数学系学习。他当时读的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大学一、二年级是合在一起上课,一年级时在徐汇校区上课,读书、做实验,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吴文俊说当年的自己非常喜爱物理,也喜欢初等数学、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等课程。大二开学前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交大不得不迁到法租界,借用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校舍继续办学。
不过,吴文俊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在大三时。当时武崇林教授讲授《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论》《高等几何》等数学课程,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十分有趣。吴文俊曾对交大人说,“武先生不仅追求本质,而且重于解答疑难,课程精彩极了。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数学。”武先生见他对数学有兴趣,就经常从家里带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给他看,还不时地“开小灶”,在他的指导下,吴文俊的数学有了很大的长进。
大学毕业后,吴文俊断断续续在中学教了五年书,不能系统地研究数学使他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这时,交大母校的老师和同窗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1945年,大学同窗好友赵孟养把自己在“临时大学”郑太朴教授的助教位置让给了吴文俊,并告诉他,教育部马上就要公开招考“中法交换生”,鼓励他去报考;郑太朴教授也曾专程赶到他家,劝他一定要去试试,否则太可惜了。吴文俊曾回忆说,郑先生不善言辞,当时助教工作其实仅仅是每周听他的课,然后根据安排上一次习题课,平日的接触很简单。郑先生特意到家中鼓励,令他意外又感激。此后,在赵孟养的引荐下,吴文俊还先后认识了苏步青、朱公谨、周炜良、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著名人物。“如果没有交大郑太朴教授和大学同学赵孟养的指引和热心推荐,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每每回想起这一切,我就会想到母校,想到我的恩师和我的同学。”吴文俊在为交大数学系80周年编撰的系史《数学系八十年》中写道。
念恩情心系母校
吴文俊一直关心、关注母校发展,多次回到母校参加学术活动、看望老师、与学生座谈。吴老曾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对上海交大的数学学科建设,吴文俊提出“不要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而对青年学子,吴老曾寄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