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安门前预演成功
经中央军委批准,9月23日上午,常乾坤局长和华北航空处的领导同志进入天安门城楼,组织和检查空中受阅梯队通过天安门上空的全程飞行预演。
邢海帆、邓仲卿、刘善本、方槐等分队的领队,驾机在天安门城楼上空作实地检阅航线的试验飞行,结果得出P-51飞机从进入点(通县双桥镇)通过天安门后,再转飞天安门的时间为7分半钟,并对地标有了清楚的了解,这对正式确定空中受阅飞行的航线、速度和时间起了不小的作用。
之后,按照正式受阅的队形和要求,以邢海帆率领的P-51战斗机3个分队,以邓仲卿为领队的“蚊”式轰炸机分队,以刘善本为领队的C-46运输机分队,以方槐为领队的通信、教练机分队,依次通过天安门上空,顺利地完成了预演。
聂代总长听完预演汇报后,说:“很好!还有几天时间,可以再做点准备。”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训练,参加受阅编队的飞机和飞行员都确定下来了。参加开国大典受阅编队的飞机有5种类型17架。这几乎是飞行中队的全部家底了。
方案提交到了大会筹委会,筹委会主任是周恩来。周恩来总理仔细看了计划后,提出了新的意见:“我们的这个飞机还显得少了。”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飞机太少,在天上飞行,“呼啦”一下子就全看不见了,飞机又不可能像坦克那样来些慢动作。可是,这个问题的确让常乾坤很为难。事实上,当时我们的飞机实在是太少了,还必须留下一小部分执行战备任务,那是决不能挪用的。那么,又能从哪里再搞来几架战斗机呢?
周恩来同志果真是智慧超人,他指着飞行编队图说,你看啊,我们这些领队的战斗机飞行速度快,是否可以在通过天安门后,立刻转回去接在教练机的后面再飞一遍,再一次通过天安门。
常乾坤大喜过望,熟悉飞行训练的他明白,这种方案是可行的。
这一回常乾坤又是一路小跑着回到航空局,他马上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让大家讨论,大家听了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很兴奋,都觉得这一下可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只有空中总领队邢海帆不吱声,他一言不发地坐在一边。
邢海帆是个大个子,身高足有1.8米,相貌英俊,既懂飞行,又懂领航,飞行技术又好又全面,在飞行中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邢海帆不说话,常乾坤说话了:“邢中队长有什么意见呢?”
邢海帆说话了,他又提出一个问题:
“机种复杂,飞机又破又旧,速度又不同,飞行员们彼此不熟悉,他们不熟悉我,我也不熟悉他们,我这个总领队心里实在没底,为了能够保持好空中编队,我们能不能在天安门上空试飞一下?”
这回轮到常乾坤不吱声了。
之前的空中训练都是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进行的。现在要将一大批飞机调到北平上空飞行,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常乾坤不能马上答复,他必须再向上级请示。
为什么呢?
此时,北平刚刚和平解放不久,局势还不稳定,中国版图上还有一大片掌握在国民党手中。解放军炮兵在城外训练时,也都要在《人民日报》上登个安民告示。如果是飞机横穿市区,更不是小事。周恩来连夜请示了毛泽东。毛泽东主席的回答就两个字:“可以”。
然后就到了这一天,9月23日,中南海怀仁堂,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召开。周恩来在大会主席台上讲话。突然,轰隆隆的飞机引擎声传来了。正在聚精会神听报告的代表们有点坐不住了,开始交头接耳,他们以为是国民党空军的飞机来空袭了。
周恩来立即察觉到了,笑着告诉代表们:
“大家不要紧张,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在训练,他们在保卫我们的政协会议;同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阅兵准备。”
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经过日以继夜的准备,离开国大典只有两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