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送往太多,影响正常工作;材料准备不少,翻看一下完事……最近,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检查评比流于形式、可有可无,不仅加重基层负担,还催生了形式主义和虚假作风。还有媒体报道,一些地区反映,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扶贫领域的一些做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
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明显减少,但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表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的文章列举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十种具体表现,比如调研走过场,“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这些问题为什么出现?要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究思想上的根源,深挖制度机制方面的缺陷,真正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是因为它们仍然深植于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人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中,甚至涉及利益问题。纠正“四风”,必然要经历痛苦和波折,甚至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抵制”——制度越来越完善、工作越来越求实,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就会暴露出来;一些附着在“四风”之上的利益面临剥离,原本的既得利益者也会心有不甘。因此,既要有过硬的措施,也要有坚韧的耐心,不要期望一劳永逸。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少数”要起到关键作用。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一个雁群向哪个方向前进、行进速度如何,头雁是决定性因素。头雁没有担当,觉得混在队伍里飞飞就好,雁群的队形就会散乱,不要说行进速度会迟滞,方向都可能出现偏差。领导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负起领导责任,带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转作风改作风。这其中,既要靠自我和内部监督,也要有外部监督的力量予以倒逼。纠正“四风”,本身也要警惕和防止调门高、行动少的形式主义,不要让这样的“套路”影响这项工作的效果、动摇其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