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老洋房聆听历史回声~~~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老洋房聆听历史回声~~~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老洋房聆听历史回声~~~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老洋房聆听历史回声
暗夜明灯所在 星火燎原依旧
袁玮
■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办公室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报记者 袁玮

  上海的石库门,孕育了上海城市的红色基因。中共中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就是诞生在弄堂深深的石库门里。走过静谧古典的愚园路,穿过狭窄的里弄,仿佛离开了21世纪的上海,回溯到1927年的往日时光。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34号这样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诞生了星火燎原般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从愚园路走到底就可以看见34号,二楼都是木质的百叶窗和木质的百叶门。靠西的墙面上竖着一块牌子:“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这里也是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革命火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停刊。中央机关从武汉迁至上海后,决定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刊物之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可算阵容庞大,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26人都是编辑部的一员。瞿秋白为主任,在中央常委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委员都有参加编辑和投稿的义务。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馆长杨芳告诉记者,1927年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创刊号以16开的书刊形式正式出版,至1932年7月1日共出版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的一年四个月中出版了31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八七”会议后,各地党组织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江苏等省,领导了上百次工农武装暴动,开辟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新局面。《布尔塞维克》及时报道了工农武装暴动的经过,以及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斗争情况,并发表研究斗争策略的文章。关于广州起义,《布尔塞维克》连续出了3期特刊。

  《布尔塞维克》内容综合广泛,有评论时事、工农运动、中国革命等,它还及时登载党中央许多重要决议、指示和其他文件,发表了研究和探讨中国革命的许多理论文章。

  刊行期间,它保存了党在一段时期内的大量历史文献,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在实际斗争中的历史事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布尔塞维克》向广大的中国人民传扬着共产主义的精神,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了前进力量和方向。他们将红色的火种借此传递开来,这星星之火,在中国形成了燎原之势,革命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秘密出版

  杨芳说,由于处于白色恐怖的极端艰难环境下,《布尔塞维克》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秘密出版发行。1928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按时出版,中间曾有几次休刊,最长的一次达8个月。为了避免特务密探的迫害与检查,从1929年1月第二卷第三期开始,不再用“布尔塞维克”的字样,封面用“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平民”“虹”等刊名作伪装。还借用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学会等单位的名称出版印行,还曾以顾康伯、钱玄同等知名学者之名为编著者。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的所在地在当时不仅仅是党中央的党刊编辑机关,而且还成为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革命活动场所。1927年10月下旬,党中央派黄然(原陈独秀秘书)接陈独秀到编辑部机关住了3天,由瞿秋白与陈独秀秘密交谈。当时,罗亦农也常住在编辑部机关楼上。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从编辑部住处去戈登路(今江宁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中福里1239号党中央机关接待山东省来中央的代表团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罗亦农被捕后坚贞不屈,未吐一字,英勇就义。编辑部机关安然无恙,保证了党刊继续出版。

  1984年,市政府批准《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宁区政府将这一重要革命遗址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8年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

  声名海外

  如今的愚园路安静祥和,历史的风霜可以改变建筑的外貌,更可以把红色的记忆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走上又窄又陡的木制扶梯,看到的仿佛依稀是当年的模样。布置一新的一楼是《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内容为长宁区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共展出图片、实物70余幅(件)。

  二楼是《星星之火——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文物史料展》,以及《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复原陈列。工作人员的起居室与会议室的设施静静地摆放着,仿佛还停留在那一段峥嵘岁月。这是瞿秋白在编辑部领导工作的场景及中央出版局负责人、编辑部常务编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郑超麟的卧室原样,室中间是一张八角麻将桌,开会时就以搓麻将作掩护,室内置有大床、衣橱、写字台等家具。北室是罗亦农牺牲前最后的住处卧室原样。步入房间,乍一看以为走错了地方,里面一派富贵人家的布置,欧式沙发台灯一应俱全,窗帘随风飘拂,好是悠闲。其实这悠闲之下,却是暗流汹涌:这里是一个绝好的掩护所,当时常以搓麻将作为瞿秋白等党内领导人来编辑部见面开会的掩护。

  陈列馆馆长杨芳告诉记者,“今年10月是《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成立90周年,陈列馆把所有的52期扫描做成多媒体电子版,让游客在一楼可以直观地‘翻阅’90年前的党刊。”此外,陈列馆还举办了《布尔塞维克》相关资料征集的临展“暗夜明灯”,展览包括《布尔塞维克》的栏目、文稿、当年的影响、后人的评价。明年是《布尔塞维克》编委之一的张太雷诞辰120周年,陈列馆准备做张太雷生平展。

  杨芳说,《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声名海外,前些日子英国共产党还有人特地来这里参观,做相关研究。编辑部旧址也已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上海红色旅游基地,每年有许多青少年、游客等来参观。今年到11月底有1.2万左右游客来旧址参观,是去年的一倍。“据统计,长宁区有包括《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在内的10多个红色基因,明年将对这些点做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收集。每年我们还举办红色遗址的定向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双语小记者/新民教育
   第A15版:双语小记者/新民教育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新民环球
   第A25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6版:人物·社会/新民环球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要闻
   第A32版:广告
暗夜明灯所在 星火燎原依旧
政治喉舌和宣传阵地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5暗夜明灯所在 星火燎原依旧 2017-12-14 2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