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期盼已久
叶小纲此前的作品里,有《地平线》《长城》《西藏之光》等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作品,这次接受委约创作《创世秘符》,作品里倾注的对华夏文明的关注和钟情一如既往。叶小纲表示,《创世秘符》是他酝酿已久的一部作品,“我等了40年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当年他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时作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关于精卫填海的,那时还只是一个很短的钢琴小品,这次创作约1小时时长的交响音乐会,终于可以让他用最擅长的形式来解读神话,展现植根在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文化内涵。
叶小纲说:“这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与落实,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艺术节做得恰如其分,也与我们的时代相吻合。”
追寻文明源头
回国20多年来,叶小纲一直觉得,生活在当下却不知道中国精神体系从何而来,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神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共享的一种精神符号,探索古老文明的起源,并与中国文明联系,成了叶小纲创作《创世秘符》的初衷。
18卷瑰丽奇特的《山海经》让叶小纲如痴如醉,为了进一步激发想象力,他专程去了秘鲁采风,探寻马丘比丘的神庙、抚摸复活节岛的巨石像,感受最原始的自然力量为当代人留下的历史印记。回来后,叶小纲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等耳熟能详的中华创世神话中取材,用屈原的《天问》穿针引线,串联起整台音乐会。这部新作品算是叶小纲挣脱自己固有表达方式和习惯的一次新尝试,也是对自己以往作品的一次重新审视。
激发观众想象
虽然《创世秘符》讲述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讲述方式却是十足国际范儿。距离首演还有1个月,作品尚未最终定稿,就目前的版本而言,作品采用的是西方交响乐队的编制,并未使用民族乐器,以便未来在国际舞台复制呈现。当工作人员递上几张中国红版本的设计海报征询叶小纲意见时,叶小纲希望将红色换成深蓝色,避免出现具象的人物和图案,因为音乐语言是无国界的,视觉语言也同样应该如此。
凭借脑海中容量足够大的音乐库,叶小纲在创作中调动出记忆里符合主题的音乐元素来配合想象。在浙江调的渲染下,后羿成了南方的帅小伙,嫦娥虽飘飘欲仙却足够接地气,女娲则充满智慧……寻找音乐素材并不难,难的是传递音符里的精神内涵,为此,叶小纲特别请来了歌剧作品里的长期合作伙伴陈钦智作词,古典诗词的韵味配合颇具时代特色的新作,希望可以激发年轻观众的想象。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