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夸大宣传和隐瞒风险,使投资者不能很好了解产品本身特点;信用卡免息期和罚息规定遵循行规,与传统理解有差异;保险产品理赔难,出险之后理赔费用低于预期;邮购来的收藏品,说是金银,实则为镀金和镀银……这样的情况想必许多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但是与一般的消费维权相比,在理财领域,由于涉及到专业知识,且一些“霸王条款”的存在,使得“维权”雷声大雨点小,要真正获得赔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综观百姓购买的众多理财品种,许多都是通过合同方式订立的,例如人民币理财、信托等,需要投资者在购买之前,签订有关提示风险的“告知书”。如果一开始不仔细看其中的条款,这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发生纠纷的几率。要避免投资理财中的“陷阱”,维护自己的权益,还应该从细节开始。
理财合同不少都采用格式条款,其中包含了免责因素。这些条款在阅读时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应该盲目签署任何的合同或“告知书”,最好逐条解读,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自身利益。
这两年,随着贵金属价格的持续上涨,金银类藏品受到了百姓的关注。一些造假商贩恶意制售假冒市面上各类热销产品,并以偷换概念、以次充好的方式欺骗投资者,他们或利用收藏市场的临时柜台,或利用发达的网络销售,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某展会上销售的纪念银条中,有的竟然是白铜冒充的,只是表面镀了一层薄薄的银。
购买收藏品的时候,首先应该认准权威的发行机构,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币总公司等。同时,从合规的渠道购买,也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在其他的理财领域也同样适用。目前就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与境外公司合作的幌子,吸引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期货业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盘交易,涉嫌诈骗投资者钱财。
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