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的的记忆开始于身处在母体的混沌时期,之后便沉睡于体内某一黑洞。当不同纬度的记忆交织在一起会发生什么?近日,来自不同地域的十一位国际艺术家(德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用他们各自的作品来表达和讲述在母语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所还原的记忆与感知。“记忆之舌”展由此而起。
这场展位于老码头创意园区内的创享DNA众创空间内,获新民晚报旗下上海社区众创空间服务平台支持,并由此搭建起了一个以艺术和设计社群为主的多元跨界平台。
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以“记忆”为创作设计轴线,集结了影像、装置、绘画与文本,各种艺术形态让“记忆”的呈现尤为炫目。
出生于1982年的杉浦蓝在来上海之前主要在东京工作。她此次的创作主要依靠日常材料的组合,作品名为《Neighbors》。灵感来自于每日路过邻居家门口看到的盆景。初看她的作品,会给人一种奇异荒诞之感。明明是日常所见的平凡之物,但在她的组合、重构下,以一种新面貌示人。她试图通过捕捉那些熟悉事项的“形式”和“色彩”,打破常规,赋予事物新的形态和意义是她所追求的创作理念。
爱丽丝·佩德雷蒂出生于意大利,之前从事的是商业摄影,但在其现在的摄影作品中,很难发现那种精美的、显而易见有人工雕琢气息的摆拍照片,相反的是一些看似平凡的景观摄影。景观摄影是近年才出现在当代摄影中的一个特殊转型现象,它是指一种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从视表达上看,它很像电影中常出现的“空镜头”,其画面中很少有人物出现,但观者却很容易感受到一种人的痕迹,以及基于这种痕迹所隐含着的某种人的存在状态。
安迪羊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跨领域艺术家,他的“没有身体的器官”系列透过色彩、造型及线条,解放出作品的自主性。他的作品由感性支配画面,让色彩支配整个平衡效果,使点线面回归到一个纯粹性的有机世界,这些组织的衍生流动,会随着创作的时间累积,有机、有生命、有形态地持续生长。而艺术家眼里,它们被看作是正在不断持续成长的生命体,借由在这样的一种概念中,创作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态。
凯特林来自纽约,现在住在越南河内,她是一位诗人,却用装置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她的诗歌,她通过在打字机上打字来比喻字典给人带来的意义,抑或是通过在一面墙上摆着字母的卡片,试图邀请参观者一起走进她所创造的语境之中。目前,她在上海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在字典和录音中探索隐藏在其中的只字片语。
以上只是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简介,诗人、制片人、舞蹈者、设计师等艺术家所交出的不只是一件件作品,还表达出一种观念,在艺术设计范畴内,任何事物都具备“记忆”的作用。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们都是本市的驻村艺术家,他们选择驻扎在与其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的不同地域,他们通常具有相当丰富的旅行和跨国创作经验以及人文精神,利用当地的素材和见闻作为创作元素,融合了自己的美学特质,创作出具备高度国际视野的艺术作品。有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组织和官方单位提供这样的舞台给希望进行跨国驻村创作的艺术家们。驻村,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艺术创作模式,并在世界不同角落碰撞出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火花。
同时,本次“记忆之舌”展也是一种“众创空间”的新态势,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创业形态和观念。
展览将持续至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