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腾的月浦锣鼓的开场,从英伦漂洋过海的巨型茶壶“融”闪亮登场,一周以来,“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前往一探珍奇。
事实上,在巨细靡遗地展现这些珍贵技艺的同时,主办方朵云轩更希望能通过博览会,为长三角非遗项目打开知名度的同时,让这些非遗工艺品真正走向大众市场。“市场化、产业化肯定是对这些非遗工艺进行保护的最好方式,”上海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路燕认为,生产性保护才能让珍贵古老的技艺真正“活在当下”、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有不少非遗传人开始尝鲜了。比如,海派剪纸项目就推出了不少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作品。有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细腻精巧“江南古镇”系列,有以诙谐幽默的漫画呈现上海民俗生活“上海闲话”系列,还有表现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的长卷“金陵十二钗”,都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
而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乱针绣杨守玉先生创立的常州乱针绣,则被设计师丁伟等人列入了“设计立县”计划的名单之中。不久的将来,设计师会用他们专业的、现代的审美观念,为古老的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不过,也有很多专家指出,非遗技艺的立足的根本仍是恪守古法。为了市场的繁荣进行创新是一方面,但同时,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让这些繁复的技艺如何“保鲜”。
在这方面,不止是长三角的非遗项目有这样的困惑,中国的非遗工艺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传承渠道相当单一是问题的核心,如非老师傅手把手教,当面口传心授,很难掌握这些非遗的工艺技艺。要拯救濒于失传的技艺,靠后人一点一点摸索,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要花费数代人的努力。
“比如,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它的制作过程有记录,但要完全复原其整个制作过程,并且能做出品质精良的印泥,困难极大。”民国时期海派印泥大师张鲁庵创制而成,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点。鲁庵印泥的制作要经历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两种方式,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研朱、搓艾、制油三道工序。路燕透露,其中,研朱这一步,朱砂要研磨到多细腻是有记录的,研磨好的朱砂倒在地上,一个穿着长衫的男子从朱砂上跨过,轻微的风能让朱砂扬起,研朱的步骤才算大功告成。“但问题是,微风到底有多大,很难说清楚。在什么天气将朱砂倒在地上,跨过去的人走多快,身高是多少,风速都是不同的。”即使人们对鲁庵印泥的选料用料和制作工序倒背如流,没有师傅的指点,照样无法制作出鲁庵印泥。而如今,鲁庵印泥的嫡系传人高式熊老先生年事已高,如何将制泥记忆传承下去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西方的一些老品牌在保存技艺上做的很精细,比如陶瓷的黏土有多细腻,都有数据的规定。”路燕举了德国老牌瓷器梅森的例子,虽然其色彩都是按秘方配置的,该厂的颜料实验室对外严格保密,但这些配方都有精确的配比,即使掌握技法的技师离开,新的技师也能凭借这些记录很快重新恢复这种技艺。
或许,今后,在传承方式上,非遗项目的传人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