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参与指挥多场战争
塞缪尔·洛克利尔,1954年10月28日出生,1977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作战分析专业,后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威廉·维齐·普拉特”号导弹驱逐舰和“卡尔·文森”号航母等多艘美海军主力舰艇任职,并于2003年以第5巡洋舰驱逐舰战斗群与“尼米兹”战斗群司令的身份,率部赴波斯湾,为代号“伊拉克自由”和“持久自由”的作战行动提供军事支援,拥有丰富的水面舰艇实战和指挥经验。
此外,洛克利尔还曾在美军联合参谋部、海军作战部和海军学院等多个联合与军种核心部门出任要职。
洛克利尔于2007年出任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又于2009年升任美国驻欧洲海军司令部司令,同时兼任非洲海军司令部司令、北约驻意大利那不勒斯联合部队司令部司令。
成功缔造“利比亚模式”
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洛克利尔出任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北约联合特遣队于当年3月19日开始对利比亚实施代号“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此后通过实施海上封锁,设立禁飞区,以及为利比亚反对派提供军事援助等方式,成功推翻卡扎菲政权,而这也使洛克利尔频繁出现在美国媒体上,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将领之一。
综合来看,洛克利尔所采用的战法,可谓是有限介入战争的典范,即依靠压倒性的海空军事优势,通过海上封锁阻断目标国的海外贸易,瘫痪目标国的经济,同时利用其内部各类政治矛盾,催生和扶植出实力强大的反政府武装,进而引发该国内乱。随后,美军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为反对派提供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并以军事盟主地位借助盟国的力量,以有限介入的方式推翻目标国的政府。
这样做既可避免陷入一场如伊拉克战争般的旷日持久且伤亡巨大的地面战,也可在全球范围内赢得道义上的支持,并对其他国家产生震慑效应和示范效应,可谓美国的“巧实力”原则在实践中的最佳应用。
不太精通亚太地区事务
从洛克利尔的从军履历来看,他的经历较为丰富,既有基层指挥官的经验,又在总部工作过,但他与其前几任相比还有些不同之处。比如,洛克利尔并非海军飞行员出身,一直是水面作战舰艇军官,这一点较为罕见。一般而言,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如非飞行员,则是潜艇员出身。
另外,随着亚太地区大国的日益崛起,美国国防部在挑选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人选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是否对亚太大国有一定的了解”、“是否从事过与亚太国家有一定关联的工作”成为候选人能否胜出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长期在欧洲和美国本土工作,洛克利尔对亚太事务并不十分熟悉,这一点他本人在听证会上也都承认。这样的背景意味着他能否在亚太各国军事关系上有所突破,还难下定论。
上任伊始,洛克利尔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朝鲜半岛军事对峙的严峻局势。外界普遍认为,与其前任相比,洛克利尔不会有太大改变。据韩联社报道,洛克利尔近日表示,从表面上看半岛局势整体稳定,但“朝核问题”久拖不决给国际社会构成“严重威胁”。洛克利尔强调,他将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预警管理机制,与盟国保持紧密合作,确保局势稳定。
掌控太平洋总部的关键
据美联社报道,洛克利尔要当好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关键一点就是处理好美国与亚太地区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按照奥巴马政府颁布的新国防战略报告的说法,由于认识到亚洲日益增长的经济重要性和一些地区国家崛起的情况,新战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这一地区。
洛克利尔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曾表示,亚太新兴国家的军力提升虽然带来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但他依然希望美国与这些国家保持“合作精神的军事关系”。洛克利尔具体解释道:“我的打算是竭尽所能改善与本地区国家的军事关系,认识到我们会产生分歧的事情,为避免错误估计而提高透明度。”
目前,关于部分亚洲国家“加紧构建能够在周边地区打赢短期高强度冲突的军事能力”的话题在美国政界甚嚣尘上,一些美国国会的保守派议员要求美军太平洋总部关注这些国家打造“反介入/区域隔离”战力,并暗示洛克利尔担任太平洋总部司令的首要职责就是“看住这些新兴国家”。
洛克利尔则声称,亚太新兴国家的军事现代化不具有扩张性,但“这些国家的军备建设缺乏透明度,给美国和其他国家带来许多问题。”他强调,美国应该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建设合作性的双边和多边关系降低误判,鼓励各方在共同关切的领域进行接触。”换言之,“亚太国家应该做伙伴”将成为洛克利尔的“口头禅”,但这些主张能否实现,关键要看美军的具体行动。 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