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专家辟谣:没有科学根据
~~~专家辟谣:没有科学根据
~~~专家辟谣:没有科学根据
~~~专家辟谣:没有科学根据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雾霾预示大旱和多震?
专家辟谣:没有科学根据
马丹 马亚宁
■ 进入十二月,上海持续九天空气中度以上污染  记者 陈正宝 摄
  近日,一篇缺乏信源和证据的文章在微信上热转,文章提到,“雾霾是严重自然灾害的‘前兆’,严重雾霾预示大旱和频繁地震。”地震、大气环境等多位专家回应,雾霾与大旱、地震等现象不存在任何科学联系。“如果说雾霾与地震有关联,那么日本等地震高发地区的雾霾岂不是应该更严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破绽一

  地下软流层非雾霾“温床”

  文章中提出,地球内部软流层进入活跃期,是大范围雾霾天气出现的“温床”——高温的软流层不仅加热和推动浮在上面的岩石层,更会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积聚在近地面,形成稳定的大气,同时,这些湿热空气还捕获大量污染物,从而出现雾霾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束炯教授和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均表示,雾霾的成因尤其是PM2.5的诞生,并不是湿热空气捕获污染物那么简单,它需要有复杂的大气气象条件才会聚拢到一块儿。“任何一种科学说法都需要科学实验证明,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表明雾霾和地下软流层的关系。” 

  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尹京苑说,这种说法不靠谱。“地球内部深层确实存在软流层,但它通常是在地下深处‘静静流淌’,偶尔喷出也是在板块衔接处或者火山、大温泉等特殊地带。而且,雾霾和地下软流层的化学元素有巨大差异,地下软流层的主要元素是硫化物,而空气污染物除了有少部分硫化物外,更多的是氮、钾、钙等元素,两者大不相同”。

  破绽二

  地震活跃期已是科学共识

  这篇文章还认为,此次雾霾发生的一个区域位于中国东北、中东部,是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插入欧亚板块的所在位置,另一个区域是中国西南部,又是印度洋俯冲带插入欧亚板块的区域,因此,发生雾霾期间和过后,都有可能发生频繁的地震。尹京苑告诉记者,“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全球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已经成为科学界共识,与大气污染毫无关系。”细究近年来我国雾霾浓度和范围的扩大,与工业生产、人类活动、交通增长等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 

  破绽三

  文章只是无关联数据堆砌

  记者发现,这篇热转的微信文章出自一位名为姜冬梅的香港天大研究院成员之手,最早刊发于今年2月出版的“天大报告”上,天大研究院是一家私人机构,2005年由一个商业集团董事长在香港创立,网上自我介绍为一个公益性战略研究智库。

  记者请专家阅读了这篇论文后发现,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一个“空中楼阁”,文中拼凑了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和历史事件,再套上一个并不相关的科学研究结论后,却没有提供任何科学实验证据。

  本报记者 马丹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各地新闻
   第B06版:各地新闻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市场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广告
应急预案每天早6时晚8时两次发布
冷空气吹散雾霾带来好天气
应对雾霾,市民能做点什么?
雾霾预示大旱和多震?
美国版焦点A02雾霾预示大旱和多震? 2013-12-10 2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