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上海影城享受了一场特殊的沪语电影《团圆》——不光有得看,而且还有得“讲”呢!看电影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上海。影片讲述一个台湾老兵回了大陆,与失散多年的已经改嫁的前妻相逢,发生在上海的一户普通大家庭中的感情纠葛让上了年纪的上海人感同身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除了人物表演感情细腻的剧情精彩的原因,影片放映过程中结合画面现场旁白的画外解说也大大增添了剧情催人泪下的感染力。
放映厅前排的一角,义务来工作的上海广播电台播音员甄迪借着微弱的灯光,配合着画面不停地在解说。电影画面一些无语言的镜头,通过颇具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解说,帮助观众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解读。甄迪那一口豁亮的普通话,也使影片的放映形式增添了一种层次感,视、听觉达到了某种交响意味的共振。说实话,这样的放映形式我是第一次领略。我的感觉,解说旁白者的艺术功底太重要了,必须贴着影片剧情,轻重缓急掌控自如,既要起到引领作用,还要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说实话,要让我现场来配音,准保成为嘈杂之声。因此,我对义务为老年观众现场旁白的播音员甄迪不得不赞佩十分。
影片终了,看完电影的老年人欲罢不能,大家纷纷拥上台前,围着赶来与观众见面的男主角徐才根以及播音员甄迪你一言我一语嚷开了。有的说,为什么这样一部沪语版电影,曾获得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影片,拍好了时隔6年后才放映,它简直是中国的《廊桥遗梦》!还有的在找,播音员甄迪呢!你讲得太好了,你的解说闯进了我的心里,我们要与你合个影。
这次电影放映的组织者是一位60多岁的刘大姐,她自己是一位义务为视力障碍人士看电影解说的热心人。此次电影放映形式是她首次将为视力障碍人士看电影的解说形式移花而来,组织了一些文教系统社区老年人到影城看了这一场电影,想不到反响如此热烈。有些老年人当场表示以后希望多组织这种有解说的电影,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还有的建议到敬老院、社区、孩子暑托班等播放解说式电影。
刘大姐告诉我,她们已经义务地为视力障碍人士解说过多部电影。外国影片的语音解说尤其累,他们是将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解说词改了又改。如《铁娘子》,刘大姐说她在家中看了五遍,改了数稿才准备就绪。功夫不负有心人,“讲电影”大获成功,她说,下一部“讲电影”《心曲》也放映了,深得视力障碍人士、老年人的喜爱,她也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做义工凭的是爱心与奉献,上海城市文明正需要大力倡导这种精神。我们要为这些义工们喝彩,谢谢你们为社会大家庭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所做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踏入集体场所,重回浪漫之地,去享受久违了的美妙感受。